北京故宮博物院,是明清兩朝的皇宮。位與北京城的中心。明清時稱紫禁城,1925年始稱故宮。占地麵積2萬平方米,現存建築980餘座,有屋8700餘間,建築麵積15萬平方米。是全世界規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古代皇宮建築群。也是中國古代建築最高水平的傑作。196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7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明清故宮的建築與規劃,繼承了中國古代宮殿的傳統,並有所發展和創新。
古代中國為了顯示皇權的至高無上,有將皇宮建在都城中央的傳統,但實際上大都隻是將其建在都城的南北中軸線上。
紫禁城內的皇宮建築分為南部前朝部分和北部後寢部分。前朝有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是皇帝上朝接受朝賀、接見群臣和舉行大型典禮的地方,這三座殿宇也是故宮中最高大的建築物,表現出它們不同凡響的崇高地位。後寢是皇帝和皇後、嬪、妃居住的地方,皇帝和皇後居住在中軸線上的宮室中,左右各有六處宮院稱東六宮和西六宮,供嬪、妃居住。前朝後寢,分工明確,不得隨便逾越,體現了中國自古以來等級分明、內外有別的倫理觀。
故宮占地72萬多平方米,有宮殿樓閣9900多間,建築麵積約15萬平方米。四周有高99米,號稱10米的城牆,牆外一周是52米寬的護城河,俗稱筒子河。城南北長約960米,東西寬約760米,城上四角各有一座結構奇異,和諧美觀的角樓,呈八角形,人稱九梁十八柱,七十二條脊。城四周各設一門,南麵的正門是午門,北門叫神武門,東門叫東華門,西門叫西華門。故宮在施工中共征集了全國著名的工匠23萬,民夫100萬人。所用的建築材料來自全國各地。比如漢白玉石料來自北京房山縣,五色虎皮石來自天津薊縣的盤山,花崗石采自河北曲陽縣。宮殿內墁地的方磚,燒製在蘇州,砌牆用磚是山東臨清燒的。宮殿牆壁上所用的紅色,原料產自山東魯山,加工在博山。室內牆壁所有的紅色,原料產自山東宣化(今高青縣)的煙筒山。木料則主要來自湖廣、江西、山西等省。由此也可以看出當時工程之浩大。
午門是紫禁城的正門,俗稱五鳳樓。明代,每年正月十五,午門都要懸燈賜食百官。到了清代這種活動就取消了。每年農曆十月初一,都要在這裏舉行頒布次年年曆儀式,清代乾隆年間因避乾隆帝“弘曆”的名字,故將“頒曆”改稱“頒朔”。清代,皇帝舉行朝會或大祀,以及元旦、冬至、萬壽、大婚等重大節日,都要在這裏陳設鹵簿、儀仗。此外,國家凡有征戰凱旋時,皇帝在午門接受獻俘典禮,如果皇帝親征也從午門出駕。
故宮占地72萬多平方米,在這樣大的麵積上,集各種建築手法,建造一組規模如此宏大的建築群,不但沒有紛雜現象,反而給人以結構嚴謹,色彩輝煌和布局規整的感覺,最主要的手段是建造中突出了一條極為明顯的中軸線,這條中軸線和整座北京城有機地結為一體,北至鍾樓,南至永定門,總長度約8公裏,皇家禁苑內的部分約占三分之一。宮內重要建築都在這條中軸線上,其它建築分東西對稱分布。整個宮殿的設計和布局都表現了封建君主的“尊嚴”和封建等級製度的森嚴。
故宮分外朝內廷。在外朝的最南端是太和門。門前有一對青銅獅子,威嚴、凶悍,成了門前橋頭的守衛者,象征著權力與尊嚴。眼前的這條小河,叫金水河,起裝飾和防水之用。河上五座橋象征孔子所提倡的五德:仁、義、禮、智、信。整條河外觀像支弓,中軸線就是箭,這表明皇帝受命於天,代天帝治理國家。
故宮建築分為“外朝”與“內廷”兩大部分。由午門到乾清門之間的部分為“外朝”,以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為中心,東西兩側有文華、武英兩組宮殿,左右對稱,形成“外朝”雄偉壯觀的格局。三大殿前後排列在同一個龐大的“工”字型漢白玉石殿基上,殿基高8米,分為三層,每層有漢白玉石刻欄杆圍繞,三台中有三層石雕“禦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