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部分收入分配與發展陷阱 拖延改革可致中國陷入權貴資本主義陷阱
(2011年4月)
自改革開放以來,伴隨著從計劃經濟體製向市場經濟體製的轉軌,中國經濟進入了高速增長軌道,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從200美元增長到約4 000美元,經濟規模連續超越了六七個發達國家,已列居世界第二位,在經濟發展方麵取得了令人稱羨的成就。單純就增長潛力而言,中國經濟仍然有能力在未來二三十年繼續保持高速增長,從而進入高收入國家的行列。
但與高速增長相伴而來,在政府管理體製、財稅和收入分配體製、公共服務和社會保障製度等方麵因改革滯後而積累的問題也越來越多,使得收入差距不斷擴大,社會衝突日益增加,如果不能實實在在地推進製度改革,消除這些隱患,這些問題就可能成為中國未來發展無法逾越的障礙,中國可能越來越深地陷入“權貴資本主義”泥潭。在未來兩三年中,能否在一些關鍵領域推進改革,可能成為決定未來中國命運的關鍵。
第一,腐敗已成為當前中國社會麵臨的最大挑戰,並已經從權力周邊擴散到一切具有壟斷性和有尋租空間的領域,包括資源性和壟斷性行業,以及醫療、教育等部門。這些對中國社會正在產生無可估量的深遠危害。實踐證明,靠官員等當事者自律和政府的自身監督,難以遏製腐敗趨勢。權力與資本結合,形成既得利益集團,侵害社會利益,已經成為經濟生活中的頑症。不切實提高政府透明度,加強社會公眾對權力的監督,就無法抑製腐敗。因此,當前的當務之急,是提高政府管理的透明度,第一步是實現各級政府預算內外各項收支細目的公開化,接受社會監督。此外凡涉及政府立項、審批、許可,都應有監督和問責製度。涉及土地轉讓的公開招標,和資本市場大宗交易如公司上市,細節應向社會公開披露,防止內幕交易。
第二,現行的土地出讓製度亟待改變。據報道,2010年全國土地出讓收入總額已達到2.7萬億元之巨,政府的土地出讓金收入至少應在萬億元以上,已成為地方政府的一項巨額收入來源。土地收入不僅彌補了地方政府常規財政的不足,也成為很多地方政府大建樓堂館所、大搞“政績工程”的主要來源,以及擴大政府消費乃至揮霍公共資源的主要來源。在這種製度激勵之下,“高地價—高房價—高開發衝動”的惡性循環難以改變,過度儲蓄、過度投資和居民消費不足的結構失衡頑症難以糾正,政府廉政建設更是舉步維艱。它也促使地方政府在利益驅動下不斷違規占地批地,突破耕地保護紅線,乃至不少地方違反農民意願推進合村並鎮、強製拆遷。為什麼該禁止的屢禁不止,該調整的調不過來?為什麼“科學發展”的政策難以落實?難就難在諸如“土地財政”這樣的現行體製,造成了一種與我們發展目標相衝突的強大的利益驅動力。
“土地財政”帶來了空前的繁榮,但這種靠不斷賣地維持的高度繁榮是不可持續的。原因在於它通過土地出讓金的收取,提前預支了未來70年使用土地創造的收益,用於當期的政府投資和消費,實際上透支了未來的繁榮。在各級政府、房地產開發商和從事投機炒房的富裕階層滾滾而來的房地產收入背後,付出高額代價的是背負沉重房債的中間白領階層,和麵對高房價根本無力買房的中低收入階層。改變這一現狀,隻有全麵改革土地出讓金製度,用稅收(房產稅、房產交易稅等)取代地方政府的土地出讓金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