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中葉以後,徽州的豪富之家,如果有兩個兒子,一定是讓他們一個讀書,一個經商。這使他們中的絕大部分,由大族子弟一變而為富商子弟。鮑誌道的兩個兒子,長子鮑漱芳子承父業,做了兩淮鹽務總商;次子鮑勳茂則是打小讀書,由徽州府學廩生而舉人、而內閣中書,官至通政使,躍進九卿之例,最後於乾隆五十五年入軍機處學習行走。這和雄村曹氏所走的道路,如出一轍。全盛時期,曹家在淮揚一帶有龐大的產業,祖孫三代均占據兩淮八大鹽務總商的位置。曹文埴的父親退隱歙縣後,過著錦衣玉食的生活,他對三個兒子的安排是:曹文埴的一個哥哥在揚州繼續從事鹽業經營,一個哥哥留在歙縣掌管田產,而讓曹文埴專心攻讀詩書,以期步入仕途。果然,在曹文埴考中進士、進入官場之後,因為有家族的雄厚財力支持,一路平步青雲,扶搖直上,後來擔任了多年的戶部尚書。清朝六部,素有“戶富、吏貴、刑威、兵武、禮貧、工賤”之分,戶部掌管度支,相當於我們今天的財政部。其子曹振鏞又是乾、嘉、道三朝元老,所以考察明清之際的社會政治,可以看出,伴隨著徽商黃金時代的到來,徽州人讀書科舉的條件不斷改善,大批徽州學子通過科舉進入中央政府,並逐漸把持朝政。
對於曹家的煊赫家世,清人有詩吟誦道:
綠野豐泉後,山中宰相居。
園自隨流水,家仍守賜書。
曹振鏞做了首輔之後,自恃是道光皇帝做太子時的老師,氣焰熏天。後來的史家,把他與道光朝的另一個權相穆彰阿相提並論,而在曆史上,穆彰阿很是臭名昭著。但有趣的是,在民間,尤其是在曹振鏞的家鄉雄村,他卻成了一個生活中的楷模,一個人們言必稱道的鄉前賢。
大人物的曆史人格和現實人格,總是有很多不一致的地方。
這些人在科舉上的成功,給家族帶來了聲望,也帶來了財富。科舉和書院,有力地促進了徽州社會的儒教化,使得徽州世風,普遍地尊儒重教,雖士大夫之家,也往往以商賈遊於天下。這就是世人所說的儒商。經商和業儒,成為徽州人所從事的兩項最主要的事業,也是一種時尚,汪道昆因此歸結為“左儒右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