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章 中國是絲綢的故鄉(1 / 1)

絲綢的原料是蠶絲。蠶屬於鱗翅目昆蟲,種類較多。早在遠古時期,我們的祖先就將專吃桑葉的家蠶蛾科野生桑蠶馴化飼養成家蠶。家蠶成熟結繭時分泌的絲液,凝固而成連續的長纖維稱為“天然絲”。天然絲是由絲纖維和包圍其外的絲膠組成的,未清除絲膠的稱“生絲”,清除絲膠的稱“熟絲”。

中國是絲綢的故鄉,很早就有伏羲化蠶、神農耕桑、黃帝淳化蟲蛾等神話故事,但我國何時開始利用蠶絲卻說法不一。較為流行的古代傳說認為,黃帝元妃西陵氏嫘祖“始教民育蠶,治絲以供衣服”,所以先民們將其奉為蠶神。從考古資料來看,1926年山西夏縣西陰村仰韶文化遺址發現一個“半割”的蠶繭。1959年江蘇吳江梅堰遺址(屬良渚文化)出土的黑陶紋飾上有“蠶紋”。1978年浙江餘姚河姆渡新石器時代遺址(公元前5000,前3300年),發現一批紡織用的工具和一件牙質盅形器,盅形器周圍陰刻著類似蠕動的蠶紋。最重要的是1959年浙江吳興錢山漾新石器時代遺址(公元前3300年~前2600年)發現的絹片、絲帶和絲線,經鑒定原料是家蠶絲,絲素截麵呈三角形,很像是在熱水中繅的。絹片為平紋組織,經緯密度每厘米四十八根。

這個發現證明,中國養蠶、抽絲、織綢的起源,絕不會晚於此時。由於錢山漾的絹片、絲帶和絲線的技術已達到相當進步的程度,所以許多專家推斷中國開始利用蠶絲的時間當遠在四五千年以前。

進入有文字記載的商殷時期,桑蠶絲綢業則有了較大的發展。在甲骨文中已有桑、蠶、絲、帛等字,出現了關於桑蠶的完整卜辭和祭祀蠶神的卜辭。在考古發掘的資料中,還發現了商殷時期的玉蠶、絲綢殘片和刺繡等實物。1970年河北箕城台西村商代中期遺址出土的銅器上的絲織物殘痕表明,當時已有平紋的紋、給紋的毅、絞經的羅和斜紋綺等。商殷時代的絲綢,經研究有普通的平紋組織、畦紋的平紋組織和文綺三種織法。支綺地紋是乎紋組織,花紋是三上一下的斜紋組織,經線顯花,這表明當時可能已有簡單的提花裝置的織機。由於三種織物的絲線都未加絞拈或拈度極輕,又反映出當時人們已經知道繅。繅絲是指用熱水浸泡蠶繭抽絲,這樣可使繭子不致因蠶蛾鑽穿而破損,可獲取長纖維的絲。繅絲是我們祖先的一個重要發明創造。

中國的絲綢業在漢代以後,經過魏晉南北朝到唐宋時期更加興盛,步入了一個更高的發展階段。就先秦漢代絲綢業而論,若將其置於世界絲綢史範疇來看,可以斷言,養蠶、繅絲、織綢都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發明創造,這是對世界物質文化和紡織技術的偉大貢獻。甚至在漢代以後的一個相當長時期,中國仍是全球惟一能生產絲綢的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