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章 絲綢之路(1 / 1)

古代的中西交通線本來沒有概括的總體名稱,“絲綢之路”一稱隻是在19世紀末葉才開始出現。

絲綢之路,簡稱絲路。是指西漢(前202年~138年)時,由張騫出使西域開辟的以長安(今西安)為起點,東漢時以洛陽為起點,經甘肅、新疆,到中亞、西亞,並聯結地中海各國的陸上通道(這條道路也被稱為“西北絲綢之路”以區別日後另外兩條冠以“絲綢之路”名稱的交通路線)。因為由這條路西運的貨物中以絲綢製品的影響最大,故得此名(而且有很多絲綢都是我們中國運的)。其基本走向定於兩漢時期,包括南道、中道、北道三條路線。

絲綢之路是曆史上橫貫歐亞大陸的貿易交通線,促進了歐亞非各國和中國的友好往來。中國是絲綢的故鄉,在經由這條路線進行的貿易中,中國輸出的商品以絲綢最具代表性。19世紀下半期,德國地理學家李希霍芬就將這條陸上交通路線稱為“絲綢之路”,此後中外史學家都讚成此說,沿用至今。

眾所周知,古代中西交通的發展主要是在當時的曆史條件下,由沿途諸國的政治、軍事、經濟、文化、藝術和宗教等諸多因素互相綜合作用的結果,絲綢貿易隻是其中起作用的較重要的因素之一。以此結合前述分析來看,我們認為“絲綢之路”的定名在宏觀上是不全麵的,在微觀上也不夠確切。但是因為“絲綢之路”一稱已被普遍采用並且已深入人心,故沒有必要進行更改。

張騫通西域後,正式開通了這條從中國通往歐、非大陸的陸路通道。這條道路,由西漢都城長安出發,(東漢時由都城洛陽出發,)經過河西走廊,然後分為兩條路線:一條由陽關,經鄯善,沿昆侖山北麓西行,過莎車,西逾蔥嶺,出大月氏,至安息,西通犁靬(jiān,今埃及亞曆山大,公元前30年為羅馬帝國吞並),或由大月氏南入身毒(今印度)。另一條出玉門關,經車師前國,沿天山南麓西行,出疏勒,西逾蔥嶺,過大宛,至康居、奄蔡(西漢時遊牧於康居西北即成海、裏海北部草原,東漢時屬康居)。

廣義的絲綢之路指從上古開始陸續形成的,遍及歐亞大陸甚至包括北非和東非在內的長途商業貿易和文化交流線路的總稱。除了上述的路線之外,還包括在南北朝時期形成,在明末發揮巨大作用的海上絲綢之路和與西北絲綢之路同時出現,在元末取代西北絲綢之路成為路上交流通道的南方絲綢之路等等。

絲綢之路一詞最早來自於德國地理學家費迪南·馮·李希霍芬1877年出版的《中國》,有時也簡稱為絲路。雖然絲綢之路是沿線各國共同促進經貿發展的產物,但很多人認為,中國的張騫兩次通西域,開辟了中外交流的新紀元。並成功將東西方之間最後的珠簾掀開。從此,這條路線被作為“國道”踩了出來,各國使者、商人沿著張騫開通的道路,來往絡繹不絕。上至王公貴族,下至乞丐獄犯,都在這條路上留下了自己的足跡。這條東西通路,將中原、西域與阿拉伯、波斯灣緊密聯係在一起。經過幾個世紀的不斷努力,絲綢之路向西伸展到了地中海。廣義上絲路的東段已經到達了韓國、日本,西段至法國、荷蘭。通過海路還可達意大利、埃及,成為亞洲和歐洲、非洲各國經濟文化交流的友誼之路。

我們認為所謂“絲綢之路”,狹義言之其內涵主要包括絲綢貿易和絲綢貿易路線兩個內容。就漢唐時期絲綢之路的交通線來說,應指從長安或洛陽至地中海東岸地區或羅馬的主要絲綢貿易路線和相關的支線。至於那些偶爾與絲綢貿易有關的路線,是不能稱為絲綢之路的。比如北方草原路線,乃是遊牧民族活動和遷徙的路線,在中西方絲綢貿易活動中未起過什麼重要作用,故不宜稱為絲綢之路。同理那些與大宗絲綢貿易沒有多少關係又遠離主要交通幹線的旁支,以及從內地向南、向北或向東通往國外的交通線,更不能隨意稱為絲綢之路。所以,“絲綢之路”的絲綢貿易路線,實際上就是前述中西交通範疇的主要交通幹線和相關的支線(兩者經過的地域和時間界限基本相同)。當然,絲綢貿易不是孤立的活動,它和絲綢貿易路線同樣都涉及許多相關的複雜問題。所以在具體研究絲綢之路時,就不得不根據情況從不同的角度適當地擴大領域。這種被擴大的領域隻是為了說明絲綢之路的有關問題,並不表明它屬於絲綢之路的範疇。此外,關於絲綢之路的交通線,其所經過的地域和大的走向是眾所周知的。然而,絲綢之路各路段的具體行進路線,以及一些路段不同時代交通線的變化,迄今仍不完全清楚。有鑒於此,下麵擬分兩種情況介紹絲綢之路的交通線。第一,從長安至今新疆地區的交通線,以集漢代以來交通線之大成的唐代交通線為主體。第二,蔥嶺以西至羅馬的交通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