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名遐邇的西北古絲綢之路,從我國陝西渭河流域開始,向西綿延數千裏,聯結著歐、亞、非三大洲,是中國與世界各國人民增進友誼和文化交流的橋梁。在這條絲綢之路的沿途中發現了大量珍貴的絲織品,尤其是數以百計的唐代絲綢的出土,為世人所矚目。
這些出土文物代表著唐代不同的時期。伴同紀年物出土的唐代絲綢主要發現於阿斯塔那古墓和法門寺地宮,其中阿斯塔那墓大多為前期製品,法門寺出土物的年代基本屬於晚唐。依據紋樣特點,收獲極為豐富的青海都蘭吐蕃墓,可劃入唐朝前期。由於西北氣候幹燥,除法門寺外,這些數量眾多,織紋精美的文物絕大多數鮮豔如新,保存完好。在時隔千餘年的今天,從這些遺物上,我們還能感受到唐代絲綢令人讚歎的藝術光彩和對外部世界巨大的吸附力。
自1983年起,唐代絲綢的另一個寶庫在青海省都蘭縣被逐漸發掘出來。這是一個極大的墓葬群,廣泛分布在青海都蘭熱水、夏日哈等鄉。其中最大的墓區極為雄偉,推測為吐穀渾舊部在吐蕃時期的墓葬。墓中出土的絲織品有三百餘件,含有百餘種不同的圖案或結構,其中大部分為錦、綾,花紋極美,織造極精,從年代上看,不僅有北朝至隋代的產物,也有大量盛唐時期的作品,但主要的則屬於唐代中期,即吐蕃占領河西走廊這一時期。
從種類上看,都蘭出土的絲織品中包括:平紋經錦,如紅地簇四雲珠日神錦;斜紋經錦,如黃地對波獅象人物錦、紅地對波聯珠獅鳳龍雀錦、橙地小窠聯珠鏡花錦、黃地簇四聯珠對馬錦等;具有中原風格的緯錦,如黃地大窠聯珠花樹對虎錦、黃地大窠寶花錦;帶有較為強烈的中亞色彩的緯錦,如紅地中窠含綬鳥錦;以及織金錦帶等。此外,還有各種各樣的綾和羅織物,包括平紋地暗花綾、斜紋地暗花綾和素綾等。出土物中也有少量的緙絲和絣織物,彌足珍貴。
這件五彩鳥斜紋緯錦,以團形瓣窠作環,內置立鳥,站於聯珠台上,頸上和翅上都飾有聯珠授帶,鳥嘴也銜有聯珠授帶,織物的背後還有緯線作背浮。同類織物在該墓中大量出土,因此,可將圖案複原。這種含綬鳥當時被稱做五色鳥,一般經線用兩根或三根Z拈的紫色絲線作夾經,單根拈作明經,緯線用大紅作地,藍、綠、白、黃四色顯花,有時則將五色分區換色,有時用更多的色彩顯示,部分色彩的緯線則浮於背後。都蘭出土的五色鳥錦中還有以各種紋樣作團窠環,內置一對含綬鳥的圖案。從另一件色彩及用線相同的條形織物所織的波斯文銘文來看,此錦可能為使用波斯文的中亞織工所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