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遊記》第五十九回“唐三藏路阻火焰山,孫行者一調芭蕉扇”所說的“火焰山”就在今新疆吐魯番附近。在吐魯番以東約二十公裏有一座古城遺址,就是著名的高昌故城。該城始建於公元前1世紀,東晉初,前涼張氏在此設高昌郡,與西域各國進行貿易往來。此後二百年間,隨著絲綢之路繁榮度由南路向北路轉移,此城逐漸成為敦煌以西“絲綢之路”北路的重要交通樞紐。公元640年,唐太宗在該地區設立西州,後又設安西都護府。到了七八世紀中葉,該地區已成為自涼州以西最大的城市。著名的阿斯塔那古墓群便是發掘於此。
阿斯塔那古墓群位於吐魯番東南約六十公裏處,由兩個墓群組成,即阿斯塔那與哈拉和卓(即高昌)。它們是古代高昌王國城鄉官民的公共墓地,它們均距火焰山不遠,基本相接。二十世紀初,這兩處墓地曾先後遭到英、俄、德、日等國掠奪者的瘋狂盜掘,有不少紡織品已被帶至域外,現收藏於倫敦大英博物館和日本若幹大學的博物館中。
在阿斯塔那與哈拉和卓墓群出土的絲織品中,錦、綺、絹、紗、羅、刺繡、染纈等品種齊全。同時,還發現了許多新品種,如織錦技術發展的不同時期的品種。唐錦發展順序可依次分為:北朝晚期或隋代的平紋經錦,隋或初唐時期的斜紋經錦,盛唐時期的斜紋緯錦、織金錦等。平紋經錦是我國傳統的織錦,到了唐代數量已明顯下降,大量出現的是隋代前後興起的斜紋經錦。由於受西域紡織技術的影響,此時又出現了斜紋緯錦。它們采用雙根加有反手向“Z”拈(內地為正手向的“S”弱撚)的經線作夾經,經撚強於緯撚,經線排列也比緯線稀疏,用粗而寬的彩色絲線作緯,並由緯線顯示織物的圖案。對織物紋樣的變化來說,采用色梭的替換比中國傳統的牽經線法更為方便靈活,因而突破了傳統經錦花型循環較小的局限,可織出大塊麵積的圖案。在阿斯塔那墓群中就發掘了不少這種緯錦。
這件“胡王”牽駝錦是一件我國傳統的平紋經錦,出土於高昌延昌二十九年(公元589年)唐紹伯墓中。整個圖案以聯珠圓環組成。在環內以朱紅、墨綠、土黃三色顯示一幅美麗的圖案:一個商人執鞭牽駝來到泉水邊,清澈的泉水中倒映出他完整的身影。織匠把商人在漫漫黃沙中發現泉水的喜悅之情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在這幅織錦中還織有兩個引人注目的漢字“胡王”,由此可推測,織匠很可能是漢人,也許來自中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