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唐代的絲綢紋樣是以豔麗、豪華、豐滿為特點的話,宋代的絲綢紋樣則以輕淡、自然、莊重為突出的時代風格。
絲綢的紋樣風格就像一麵鏡子,也能折射出不同的時代背景:唐代是中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國內安定統一,對外開疆拓土,軍威四震;與此相反,宋代則無法抵禦北方遊牧民族的進攻,屈辱求和,後來更是偏安一隅,境狀日下。因此,彌漫於宋代的審美趣味已沒有盛唐時期那種富貴、奢侈的特點,取而代之的是一種孤伶、傷感和憂鬱的情調。不再是盛唐時代的奮發向上,而寄情於世外自然風景、山水花鳥的隱逸生活,強調平淡的天然之美,更重視個體內在心靈的自由。這種審美情趣擴大了美的領域,美與個人生活更為密切地聯係起來。
絲綢紋樣的題材則更加多樣,大自然中諸多為人們所喜愛的花草魚蟲、飛禽走獸,都反映在紋樣中。唐代盛極一時的寶相花、對鳥等紋樣退於次要地位,自然生動的寫生折枝花、穿枝花以及大量花鳥紋成為宋代絲綢紋樣的重要程式,其色彩淡雅柔和,紋樣更趨寫實。宋代絲織品花鳥紋樣的流行,與同一時期花鳥畫的興起有著極密切的關係。從福州黃昇墓和江西德安周氏墓出土的實物來看,牡丹、芙蓉、山茶、月季、海棠、竹、梅花、宜男(萱草)等植物是這一時期紋樣的主流。其形式一般用大朵的牡丹、芙蓉為主體,配以梅花、海棠這類較小的花蕾,並在葉中填以各類碎花,形成花葉相套的奇特效果。
在此,著重介紹一下折枝花。折枝花即通過寫生截取帶有花頭、枝葉的單枝花卉作為素材,經平麵整理後保持生動寫實的外形和生長動態,作為單位紋樣。在組織排列上將數枝折枝花散點分布,注意花紋之間的相互呼應,形成生動自然而又和諧統一的整體效果。折枝花以其寫實生動、恬淡自然的風格,成為準確反映宋代審美意境的典型紋樣程式。
宋代絲綢紋樣的配色,也深受時代審美思想的影響,與寫實化的紋樣形式相協調。總體色彩傾向於清淡柔和、典雅莊重。唐代常用的朱紅、鮮藍、橘黃等鮮豔色彩已不再流行,代之以茶色、褐色、棕色、藕色等間色或複色為基調,配上白色,極為淡雅。
宋代織造的品種也與唐代有所區別,輕薄透氣的羅織物是當時流行的絲織物。中國的羅織物生產在宋代達到了曆史最高峰。在炎熱的夏季,尤其是在南方,羅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最常用的高級絲織品。1975年在江蘇金壇縣周瑀墓中出土的五十多件衣物中,大多數為提花羅製品。同年,在福州黃昇墓中又出土了兩百餘件不同品種的羅織物,其羅結構有單經、三經、四經絞不起花的素羅,還有平紋和斜紋起花的各類花羅。四經絞羅是中國古代織羅技術的最高峰,這種羅織物的織造技術早已失傳,成為中國絲綢技術的曆史之謎。
寫實生動的紋樣,清淡柔和的色調,織製在輕薄如雲的紗羅織物上,使宋代絲綢呈現出一派鳥語花香的怡人氣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