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絲綢西傳始於何時,迄今仍為懸案。從考古資料來看,時代較早的是巴澤雷克墓地(位於南西伯利亞阿爾泰山北側)出土的刺繡和織錦,墓地的時代約在公元前500年至公元100年左右。據此有人認為公元前5世紀時絲綢已經西傳,其實這批絲綢的時代是在戰國中期至西漢初期。可認為公元前3世紀時中國絲綢可能已西傳到大夏。在這個時期還沒有希臘羅馬人接觸到絲綢的足夠證據。隻有當張騫鑿空在公元前126年返回長安開通西域以後,絲綢不斷西運到大夏、安息之時,羅馬人才可能有機會接觸到絲綢。據西方史料記載,公元前53年克拉蘇(古羅馬執政官之一、敘利亞總督)率軍與安息人在卡爾萊大戰。羅馬軍團被圍困,當戰鬥進行到關鍵時刻安息人突然展開了繡金的、色彩斑斕的絲綢軍旗。這些搖曳的絲綢軍旗,在正午的陽光下鮮豔奪目,使負隅頑抗的羅馬軍團眼花繚亂,驚恐萬狀,終於慘敗。一些西方學者認為,這些絲綢軍旗就是羅馬人所見的第一批絲綢織物。
自卡爾萊戰役後,絲綢很快為羅馬社會所熟悉,並成為羅馬人夢寐以求的寶物,這種狀況是與絲綢的魅力密不可分的。由於基督教成為帝國的國教,大量的教堂用絲綢做帷幔,教徒們也開始穿絲綢服裝,有地位的人還形成了以絲綢裹屍的葬俗。絲綢已經深入到帝國的社會生活,甚至連人們的祈禱文中也常摻雜與絲綢有關的事。在這種情況下,絲綢的消耗量不斷增加,並成為影響帝國經濟決策的重要因素之一。比如帝國的海關條例、和平條約、商行章程、限製奢侈法等,都涉及絲綢。為了增加國庫收入,還專設了絲綢稅。從進口絲綢到零售,各個環節步步追蹤,嚴加管理。
總之,中國絲綢西傳後,羅馬是絲綢熱的熱點中心,絲綢對羅馬帝國及後來的東羅馬帝國產生了巨大的影響。這股強烈的衝擊波,涉及方方麵麵,在羅馬的曆史上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漢唐時期絲綢大量輸入西方,其重要渠道有三條:
一是中國政府向西邊少數民族的贈賜;二是中國政府與少數民族間巨額的絹馬等貿易;三是中亞等地商人的長途販運。由於當時羅馬帝國是絲綢的最大買主,所以從各種渠道來的絲綢不斷向西集中。但是,絲綢要運到羅馬在不同時期還必須經過安息和薩珊王朝的轄境。他們為了獲取巨額利潤,阻斷了羅馬與中國的直接交往,壟斷了絲綢貿易。於是在羅馬與安息和薩珊王朝之間展開了一場曠日持久的壟斷與反壟斷、爭奪絲綢貿易權的激烈角逐。
蠶種外傳最早見於《大唐西域記》,它記載了東國(似指中國的割據政權)一位公主出嫁到於闐,她將蠶種藏在帽子裏帶到於闐,一些學者將此事上溯至公元3世紀或更早。但是,《大唐西域記》和《魏書》等史籍未記載於聞此時已經養蠶,從今和田地區(古於闐)丹丹烏裏克佛寺遺址蠶種傳說圖與唐代文書同出來看,蠶種傳到於闐最早恐怕也要到五六世紀。此後不久蠶種又相繼傳到印度和波斯。據西方史料記載,550年或551年東羅馬帝國查士丁尼皇帝派兩個波斯僧到中國,他們將蠶種藏於竹杖中帶到拜占庭,從此東羅馬帝國也有了養蠶業。由於蠶種外傳,加上地中海沿岸、波斯和中亞一些地區適於蠶桑,所以他們的養蠶業發展迅速,絲織業也繁榮起來。到阿拉伯帝國時期,波斯已是帕米爾以西最大的絲綢生產和銷售國,同時也是繼中國之後世界上第二個絲綢生產大國,從而成為中國強勁的競爭對手,中國在蠶桑絲綢方麵的霸主地位開始動搖。
總之,所謂爭奪絲綢的角逐,其內涵是多方麵的。
它從爭奪絲綢開始,繼而爭奪蠶絲,爭奪絲織工匠,最後又爭奪蠶種,至此角逐中國絲綢的高潮就慢慢地淡化了。此外,再簡單談談這個角逐過程中絲綢貿易支付手段和絲綢價格兩個相關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