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伊西道
唐代伊州至西州之路簡稱伊西道。《新唐書·地理誌》記載:自伊州納職縣“西經獨泉、東華、西華、駝泉,渡茨其水,過神泉,三百九十裏有羅護守捉。又西南經達匪草堆,百九十裏至赤亭守捉,與伊西路合”。
伊州至羅護守捉,在伊庭道已作介紹。羅護之西,吐魯番出土文書記有羅護鎮、羅護坊、羅護烽、達匪館、達匪烽、草縋(堆)館、赤亭鎮、赤亭坊、赤亭烽、蒲昌館等。赤亭在今七克台(七克騰木、齊克塔木),七克台南麵南湖村之南有土坯築的戍堡,可能是赤亭故址。
這條路線大致是從今哈密(伊州)西經惠井子(羅護)、七克台、都善縣(蒲昌館)、連木沁、勝金口南下高昌古城(西州治所),全程約九百五十至九百七十裏(唐代史料記七百三十或七百五十裏,有誤)。此外,前述“與伊西路合”一語又表明在赤亭之東羅護之南當另有一路連接伊州和西州。據文獻記載,玄獎從伊州行“南債”,經自力城(唐蒲昌縣)至高昌城。
2.西州南道
西州南道大體可分向東南、南和西南三個方向,前兩者因資料匱乏難以確指。東南方向通沙州(敦煌)稱“大海道。
3.焉耆道
焉著道,指從呂光館至焉耆鎮城和焉耆國都,並南出鐵門關之路。《新唐書·地理誌》記載:呂光館“又經盤石百裏,有張三城守捉,又西南百四十五裏經新城館,渡淡淡河,至焉耆鎮城”。
4.天山南路
天山南路,指天山南麓與塔克拉瑪於大沙漠北緣之間的交通線。這條交通線東起今甘肅新疆交界處,西止於碎葉。此路的龜茲道是漢代西域北道的主要路段,魏晉以後稱中道,它是新疆境內絲綢之路兩條最主要的幹線之一(另一條是昆侖北路)。
5.樓蘭道
樓蘭道,指東從敦煌的玉門關或陽關出發,西至羅布泊北岸地區樓蘭城之路,自此可進入西域腹地。這條路肇始於西漢,盛期在兩漢至前涼時期,隋以後廢棄。
6.龜茲東道
龜茲東道,指東出焉者鐵門關西到龜茲都城和唐安西都護府之路。《新唐書·地理誌》記載:“自焉著西五十裏過鐵門關,又二十裏至於術守捉城,又二百裏至榆林守捉,又五十裏至龍泉守捉,又六十裏至東夷僻守捉,又七十裏至西夷僻守捉,又六十裏至赤岸守捉,又百二十裏至安西都護府。”據此下麵略作分析介紹。
7.龜茲西道
龜茲西道,指龜茲都城西至姑墨和溫宿國之路。姑墨國(跋祿迎國)和溫宿國後被龜茲兼並。姑墨國都拔換城約在今阿克蘇的溫宿縣附近,溫宿國都大石城約在今烏什縣城附近。
《新唐書·地理誌》記載:“安西西出拓厥關,渡白馬河,百八十裏西人俱毗羅磧。經苦井,百二十裏至俱毗羅城。又六十裏至阿悉言城。又六十裏至拔換城,一曰威戎城,曰姑墨州,南臨思渾河。”
8.熱海道
熱海即伊塞克湖,唐代從安西都護府經熱海至碎葉之路,學術界習稱為“熱海道”。關於此道曆來爭論最大的問題,是《新唐書·地理誌》所記“度拔達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