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將西起烏魯木齊(以東經88°為界),東止於伊吾附近的天山稱東天山,據此可將該地區的古代交通稱為天山東路。然而從交通的角度來看,巴裏坤、伊吾當屬天山北路,今哈密則是天山北路與天山東路東端的起點。唐朝平定西突厥阿史那賀魯之亂後,在今新疆地區“開通道路,別置館驛”。按唐製三十裏置一驛,若地勢險阻及須依水草,不必三十裏;其非通途大路則置館。
在吐魯番出土的唐代漢文文書中,保存了許多西州以及伊州和庭州的館驛資料,並反映出在西、伊、庭三州和州屬各縣還設有長行坊。長行坊是與館驛並存的交通機構,它的主要任務是在特定的地域內,為各級官吏及其家屬和傳遞公文的使者提供乘載服務。長行坊組織嚴密,人員配套,製度詳明。這項措施在唐代以前已見端況(如西漢時樓蘭地區有“行馬”,高昌國時期有“遠行馬”),具有明顯的地方特色。其次,屬於基層軍事組織的鎮戍守捉、烽隧與交通也有較密切的關係。鎮戍守捉多設於交通要衝,烽隧一般置於險要隘處,它們往往與館驛和長行坊相近或在同一地區,可起到保護交通線的作用。同時烽隧線還多與交通線相輔而置,所以烽隧線又是研究交通線的重要依據之一。
唐代的西州依托於有利的位置和發達的交通網,成為絲綢貿易的重要中心之一。據考古資料,今吐魯番地區發現了大量唐代絲綢實物殘件(包括唐以前遺物)。
在出土的漢文文書中明確記載西州有專售絲料的帛練行和專售高級絲織品的采帛行。這些產品主要來自四川、河南、陝西和山西等地區,少量產品是西州和龜茲生產的。主要品種有續、紗、錦、羅、暈、練、施、生紇、絹、縵、綿細、綿等。各類絲織品都記有規格、質量、顏色、等級(細、次、粗三等,每等又有上中下三種價格)。西州絲織品價格與內地同類產品相比差別不大,如西州的河南府維每匹平均價格六百四十文,稍高於敦煌的六百二十文;陝郡的絕每匹平均價格六百二十文,亦較敦煌高二十文。這種因長途運輸而產生的較小差價,是西州絲綢貿易發達興盛的重要原因之一。此外,在西州市場上還有香藥、珠寶、玻璃等貿易。參與貿易者除西州人外,還有大量的是粟特人,以及波斯人和其他國家的客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