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出土的絲織品在入葬時帶進了細菌,長期深埋於地下又受到各種微生物的侵蝕,因而產生了大量病菌,如不及時消毒,將危害人體健康。大家知道,絲織品的原料——蠶絲為動物纖維,主要由蛋白質分子構成,又稱蛋白質纖維。蠶絲纖維絲又由近二十種氨基酸組成,這些氨基酸按一定的順序排列,用酞鍵連接在一起,形成多酞化合物。氨基酸和蛋白質的性質決定了蠶絲的特點:在高溫和酸、堿的作用下,很容易溶解或水解,導致蛋白質纖維的破壞;同時,蛋白質的酞鍵在堿性條件下也會水解,造成蛋白質纖維的分解。因而,絲織物對堿性物質相當敏感。同時,這也是絲織品很難保存的主要原因。針對絲織品的這些特點,可采用以下幾種國內外常用的方法進行消毒:
藥品消毒
由帶好防毒口罩和手套的人員將取出的濕態絲織品用吸濕性強的紙和棉布作襯墊,包裹後立即放入準備好的複合塑料袋內,並通入一定量已配製好的消毒物品進行封存,一周後取出,以確保出土絲織品上依附的病毒、細菌、微生物等有害物質徹底清除。現在常用的消毒品是環氧乙烷(C2H4O)和二氧化碳(CO2)的混合物,混合比例為1∶9。
高溫消毒
現在的高溫滅菌消毒法,可分為蒸氣消毒和輻射消毒兩大類型。
蒸汽消毒是將文物放入蒸汽箱中消毒。溫度一般在50~60℃之間,因庫房內殺滅細菌、害蟲(蟲卵)的溫度在40℃以上。經試驗,溫度達到50℃時,各發育期的害蟲均可在八小時之內殺死。若一些特殊的病毒需要更高的溫度才能消滅掉,則消毒的時間需越短越好。如可用100℃以上的飽和蒸汽或過熱蒸汽,迅速將織品滅菌消毒。但這種過高溫度容易使文物脫粘、褪色、發脆、散裂等,必須密切注意其變化,盡量不用或少用。
輻射消毒
輻射消毒中的遠紅外線輻射和微波輻射是利用高科技產生高溫源殺蟲滅菌的一種新方法。將文物放入遠紅外烘烤櫃或烘房中,利用遠紅外線輻射產生的熱效應,進行能量轉換,使物質內部分子產生激烈的共振現象,分子運動加劇,達到高溫殺蟲滅菌效果。它的輻照溫度在60℃左右,時間也不宜過長,否則也會使織物的質地和色彩發生變化。
低溫消毒
這是目前各地博物館因地製宜的一種最經濟、簡便、無汙染的常用消毒法。庫房內的害蟲、細菌一般在0~-15℃的低溫條件下,便會死亡。
陽離子滅菌消毒法
這是近年來研製的有別於高溫滅菌和化學藥物殺菌的另一種新技術。其消毒法的奧秘是:根據細菌的細胞壁和細胞膜由磷脂質雙分子膜組成,呈負電性的特質,根據物理學異性電荷相吸的原理,隻要加入陽離子殺菌劑,帶負電荷的細胞壁就會被陽離子的正電荷所吸引,從而束縛細菌的活動自由度,抑製其呼吸機能,並促使細胞壁和細胞膜徹底變形破裂,細菌失去繁殖和生存能力而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