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器就是用瓷土燒製的器皿,它既是日常生活用品,又是絕妙的藝術珍品。如果我們到陶瓷博物館參觀一次,就會了解到我們祖先最先發明的是青瓷,還可以知道我國古代從陶到瓷的演變過程。
早在六七千年以前,我們的祖先就懂得了選擇適當的泥土來製造陶器。這些適合於製造陶器的泥土就是我們現在所稱之為含有高嶺土、雲母、長石和其他粘土礦物的各種各樣的黏土。這種泥土適合於製造白陶,因為它產於景德鎮附近的高嶺村,所以被稱為高嶺土。
現在世界各國仍都沿用我國所定的這個名稱。高嶺土的使用為由陶過渡到瓷奠定了物質基礎。
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在逐漸學會選擇適合製陶黏土的同時,又發明了釉。早在三千多年前的商代,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就已經學會了用岩石和泥土製成釉來裝飾陶器了。這種釉是用石灰石和黏土類礦配製而成的,所以叫石灰釉。到了漢代,又發明了鉛做助熔劑的低溫鉛釉。釉的發明,使陶器克服了容易吸水和汙染等缺點,改變了陶器粗糙的麵貌,不僅提高了實用價值,而且還豐富了人們的文化生活,更重要的是,釉的出現為瓷器的發明奠定了又一個重要的物質基礎。
另外,到商周時期,燒製原始瓷器溫度已高達1200%左右,比陶器要高兩百多度。溫度的提高為瓷器的發明提供了又一個十分重要的條件。
由於上述三個條件的成熟,也就開始了由陶器向成熟瓷器過渡的開始。從商周到東漢時期是陶器向瓷器發展的過渡階段,到東漢時期,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又燒製出了成熟瓷器。而德國到1709年才仿造中國瓷器燒製出硬質瓷器,法國到1740年才燒製出硬質瓷器,英國幾乎同時才製造出硬質瓷器。當時有一首英國歌謠寫道:
為什麼把錢往海外拋擲,去討好變化無常的商賈?
再也不要到中國去買(瓷器),這裏有的是英國瓷器。
我國是最早發明瓷器的國家,根據目前我們所掌握的從地下發掘的文物資料,以東漢作為我國有成熟瓷器的開端,那麼我國瓷器的發明要比國外早一千五百年左右。瓷器的發明,為人類的文化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備受世人讚譽。
據陶瓷學家研究,中國真正的瓷器出現在東漢時期。這一方麵與當時的曆史背景密切相關,是已被大量的考古資料所證實。東漢時期的手工業在西漢的基礎上繼續發展進步,包括陶瓷在內的手工業表現出具有卓越的創造性。這與當時政治的統一、文化的積累是不可分的,較好的社會環境,給瓷器的發展創造了必要的條件。考古發掘中,安徽亳縣董園村東漢延熹七年(164年)紀年墓中出有麻布紋四係青瓷罐。奉化白杜蟹山東漢熹平四年(175年)墓內出有青瓷耳杯、繩紋罐、五聯罐、水井、熏爐和鬼灶;熹平五年墓內出有青瓷罐。洛陽燒溝147號漢墓中,與朱書初平元年(190年)陶罐同出的,有麻布紋四係青瓷罐等,這些有確鑿年代可考的青瓷器,使我們確定瓷器出現的年代有了可青瓷器首先是在南方地區的浙江省開始出現的。浙江紹興上虞縣上浦小仙壇發現東漢晚期瓷窯址和青瓷罄等。這裏燒製的瓷器是采用窯場附近的瓷石作為製瓷原料。小仙壇瓷器質地細膩,釉麵有光澤,透光性較好,吸水率低,在1260~1310℃的高溫下燒成。瓷器通體施釉,有較強的光澤度和透明度,淡雅清澈,胎釉結合緊密牢固。經鑒定,其化學成分氧化鐵和氧化鈦(Ti0z)的含量均較低,分別為1.64%和0.97%。從顯微照相可見,青釉罄殘片釉下已無殘留石英,其他結晶亦不多見,釉泡大而少,這就是這種釉特別透明的原因。這種釉無論在外貌上,或是顯微結構上,都已擺脫了原始青瓷的原始性。可見東漢晚期的瓷器,已符合真正的瓷器的標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