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1章 蒼古幽雅的青瓷(1 / 3)

具有獨特民族藝術風格的青瓷,蒼古幽雅,自古以來受到人們的珍視。青瓷的釉色是氧化鐵的色釉,經過還原焰而燒造成的。在曆史上,有天青、豆青、冬青、梨青、蟹青、蝦青以及綠藍、碧、翠、縹、紺等色,濃淡不一,變化無窮。

在古代,特別是在元、明以前,人們所用的瓷器大部分是青瓷。

青瓷從東漢開始出現,直到清初停產為止,在這漫長的曆史時期中,燒造青瓷的窯場遍布全國各地。其中比較著名的窯場,在南方有浙江的越窯、甌窯、龍泉窯、杭州郊壇下官窯,在北方則有河南臨汝的汝窯、開封的北宋官窯、陝西銅川市的耀州窯等。在曆史上,相傳宋代有五大名窯,即官窯,哥窯、汝窯、定窯和鈞窯,其中官窯、哥窯和汝窯都是以燒造青瓷而聞名於世的。

那麼,為什麼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最先發明的瓷器是青瓷而不是白瓷?為什麼在古代青瓷比白瓷更為普遍?這是因為燒製外觀潔白的白瓷首先要有合適的瓷土,特別是含鐵量比較低的瓷土,可是這種含鐵量低的瓷土礦在地麵上分布較少,也不容易獲得,而含鐵量較高的瓷土礦則分布較廣,很容易獲得。古代由於地理上的限製,特別是在交通運輸不方便的條件下,對於這種大量需要的原料,一般都隻能就地取材,就地使用,所以古代大多數窯場隻能用含鐵量較高的原料來製造瓷器。在長期的實踐過程中,我國勞動人民發現用這種含鐵量較高的瓷土也能燒製出十分美觀的瓷器,即青瓷。青瓷的釉色到了唐代已有了相當大的提高。

唐、宋兩代,青瓷普遍受到帝王和文人學士們的珍視。唐代詩人陸龜蒙,讚美浙江越州窯的青瓷說:“九秋風露越窯開,奪得千峰翠色來。”唐人陸羽在《茶經》一書中曾對越窯青瓷有過“如玉如冰”的評語。

我國的帝王珍視青瓷,大概和青瓷有“蒼天”之色有關。據《飲流齋說瓷》記載,五代時,柴世宗創設柴窯,“相傳當日請器式,世宗批其狀曰:‘雨過天晴雲破處,者(或作這)般顏色作將來’”要求為天青色,這是中國陶瓷史上最著名的傳說。

到了南宋時期,浙江龍泉窯所燒造的青瓷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

始於五代的龍泉窯,位於浙江龍泉以及附近的麗水、雲和、景寧、鬆陽、慶元等縣,而以龍泉為主,龍泉窯主要分布於大窯、金村、新亭、岱根、大麻、拗頭、半邊月、溪頭、孫坑、木岱口等地,現已發掘有一百多個窯址,大窯位於縣西南八十五裏的大梅村,舊稱劉田村(又名琉田),鄰近琉華山(亦名仙山、流山),附近有甌江上遊的小梅溪,水質良好,產品最優,是龍泉瓷器的主要產區。

相傳在宋代,龍泉有章生一和章生二兄弟倆,都精於製瓷,兄弟二人分別“各主一窯”,章生一所燒的窯叫做“哥窯”,章生二所燒的窯叫做“弟窯”或“龍泉窯”,哥窯和弟窯在曆史上都被譽為名窯。現在我們在龍泉古窯址裏看到的龍泉青瓷主要有兩種類型:第一種是白胎青瓷,傳說是章生二燒製的,所以普遍叫做“弟窯”型青瓷,也叫“龍泉窯”青瓷。第二種是黑胎青瓷,傳說是章生一燒製的,所以普遍叫做“哥窯”型青瓷。弟窯型青瓷的特點是胎骨白色,釉無紋片,釉色以粉青和梅子青最為著名。同時,由於它的釉層特別厚,所以外觀顯得滋潤飽滿,柔和淡雅,瑩潔無瑕,如同美玉。哥窯型青瓷的特點是胎骨多數灰黑如鐵,通常稱為“鐵骨”。釉上有淺白斷紋,這種斷紋,通過工藝上的調整,控製裂紋的大小和疏密,使釉麵有的像冰裂紋,有的像蟹爪,有的像魚子,有的像牛毛,有的像柳葉。這種瓷器被稱為“百極碎”。據說,當時龍泉的一件青瓷就值十幾兩金子。

南宋龍泉青瓷品種繁多,餐具、茶具、文具、娛樂用品、日常生活品、陳設裝飾用品等等,無所不有。

到元、明時,龍泉青瓷日趨衰落,到清初以後就完全停止生產。

解放後,龍泉青瓷又恢複了生產,繁重的低效率的手工操作改為機械化和半機械化的大規模生產,不僅產量成倍增加,質量也有很大提高。而且在造型和畫麵方麵,龍泉的製瓷工人和技術人員創製出很多反映傳統藝術和新時代特點的畫麵和雕塑;同時,還創造出許多新品種,如青瓷開光、青瓷玲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