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青瓷,自唐代以來,還廣泛地流傳到波斯、土耳其、日本、印度、埃及、法國等國家,有時甚至比青花瓷器還要珍貴,被這些國家的帝王、大主教、貴族們視為無價珍寶,但是,流傳最多、影響最大的國家是日本。唐代以來,由於中、日兩國的友好往來日趨頻繁,浙江越州窯的青瓷已經廣泛地流傳到日本。五代時,日本史籍《仁和寺禦室禦物實錄》,記載了日本宇多法皇在宮廷中所精心收藏的中國工藝品中就有越州窯的青瓷茶壺、茶碗、水罐等,而且說“青瓷多盛天子禦食”,是“大臣朝夕之器”,是宮廷中日常生活所使用的名貴瓷器。
在印度,青瓷被稱為“喬霍(Chon)”或“喬裏(Choui)”“巴巴喬裏(BabaChoufi)”,據說,這是因為當時出口到印度的青瓷是從波斯、阿富汗邊境的笛爾(Choor)而流傳去的。
我國浙江青瓷的美麗釉色,在阿拉伯國家被稱為“海洋綠”色。
在波斯,龍泉青瓷被稱為“麻爾塔巴尼”瓷器,因為這些青瓷是中國商舶從福建、廣東沿海運到緬甸的麻爾塔巴尼海灣的港口城市毛淡棉,然後再輾轉運到波斯的。正因為阿拉伯國家的帝王和上層社會對中國的青瓷非常尊崇,所以在1517年後,土耳其的伊斯坦布爾的宮殿裏就已收集了宋至明初的龍泉青瓷一千三百多件。13世紀後,阿拉伯國家的陶瓷匠師們模仿了龍泉青瓷的釉色,如藍、灰綠、草綠、綠鬆石、棕綠等釉,並且獲得了成功。
在法國,青瓷被稱為“雪拉同”,這個名字的來曆還有一段故事呢。原來在16世紀晚期,法國著名小說家杜爾夫寫了長篇小說《牧羊女亞司泰來》,敘述牧羊人雪拉同和牧羊女亞司泰來戀愛的故事。
當這個故事搬到舞台上演出時,雪拉同穿著一件很美麗的青色衣裳。
當時,浙江龍泉青瓷出現在法國市場上,時間還不長,法國市民們見了那青翠的釉色後,非常驚奇和讚賞,簡直沒法形容它的美麗。隻有舞台上雪拉同穿的這件青色衣裳的顏色,才能與之媲美。這樣,法國市民們也就稱中國的青瓷為“雪拉同”了。到17世紀,法國時髦地流傳中國的青瓷,路易十六為了搜集中國的青瓷,竟然耗費了七千五百裏佛耳。
青瓷——中國瓷的鼻祖,釉色透明而清澈,在世界上很受歡迎,並且對歐洲和日本的陶瓷藝術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北方的青瓷北方瓷器的出現要晚於南方。從目前掌握的資料看,北方沒有發現十六國時期的瓷器。在河北、河南、山西、山東等地的北朝(439-581年)晚期的遺址和墓葬中,出土的一些青瓷、白瓷、黑瓷和黃釉瓷中,僅少量屬於北魏晚期,多數屬於東魏(534~550年)和北齊(550~577年)。北朝的窯址發現的也較少,僅河北內丘縣的邢窯可早到北魏晚期,山東淄博寨裏窯、棗莊市的中陳郝北窯可早到東魏、北齊,河北曲陽紅土墊窯、河南鞏縣鐵匠營窯屬北朝晚期,河南安陽窯、河北磁縣賈壁窯屬於隋代,或可早到北朝晚期。
北方瓷器的燒製和迅速發展,可能是在北魏孝文帝(471-499年)以後。他推行均田製,使農業生產得到發展,並實行了一係列的漢化政策,把國都從平城(山西大同)遷到洛陽。由於社會經濟較為穩定,社會需求加大,才使得北方青瓷的生產工藝得以發展。在魏孝文帝遷都以前的墓葬中,僅知葬於大和八年(484年)的司馬金龍墓出土一件青瓷唾盂。因其是孤品,同肘也沒有發現這時期的窯址,故不排除是由南方運來的可能性。北方瓷器應是從北魏晚期到隋(581~618年)統一前的近百年中發展起來的。
北朝青瓷的器形有碗、盤、杯、罐、壺、瓶、盒等,多為日常用品,陳設品較少。其造型有的與南方相同:但也有自身的風格,代表了北方特色。
如北魏洛陽城址及河北吳橋東魏墓出土的圈足碗,就與南方的平足碗有別。蓮瓣罐是北朝的典型產品。它有三係、四係、六係和方係、圓係、條係的區別,均從肩至腹堆。塑成肥碩的蓮瓣,有六瓣或八瓣不等,底有圈足,從而把富於裝飾性的蓮瓣與器形巧妙地結合於一體,既打破了單調呆板的造型,又取得了多變的藝術效果,還表現了重實用的北方風格。蓮瓣罐在東魏茹茹公主墓、北齊範粹墓、崔昂墓、李雲墓、高潤墓等都有出土。另有四係或六係罐也很有特色。此器是在罐腹中部凸起一道粗弦紋,或附加一道絢紋,上半部施釉、下半部露胎,似把器體分成兩半,顯得渾厚飽滿、穩重大方,給人一種樸實的感覺。長頸瓶及盤口玉壺春式瓶造型所用曲線頗為柔和,很重視曲線所產生的美感,是這時期的新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