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初,釉上彩瓷在色彩上和藝術上都有了更大的進步,最突出要算聞名於世的“康熙五彩”了。
康熙五彩的一個重大突破是發明了釉上藍彩和黑彩。藍色燒成的色調,其濃豔程度要超過青花,而康熙時期的黑彩有黑漆的光澤,襯托在五彩的畫麵中,更加強了繪畫的效果,因此康熙釉上五彩就顯得比明代的單純釉上五彩更嬌豔動人,它基本改變了明代釉下、釉上彩相結合的青花五彩占主流地位的局麵。康熙五彩所有的色彩比明代大大增多,特別是金彩的運用突破了明嘉靖在礬紅、霽藍等地上描金的單一手法,而在五光十色的畫麵中往往能起著增加富麗嬌豔的效果。
常見的康熙民窯五彩杯、碗、盒、罐及鳳尾尊、棒槌瓶與大盤之類的器皿,其圖案由於不像官窯那樣受到束縛,題材十分豐富多樣,除了花卉、梅鵲、古裝仕女等以外,大量采用以戲曲、小說為題材的人物故事畫為主題,其中以描繪武士的所謂“刀馬人”最為名貴。這些人物的畫風深受明末著名畫家陳老蓮的影響,線條簡練有力,以藍、紅或黑色勾勒人物麵部和衣褶輪廓,然後用平塗的方法敷以各種鮮豔的彩色,給人以一種明朗感。後人把它和雍正時期盛行的有柔軟感的粉彩相比就稱它為“硬彩”,也叫“古彩”。含鉛彩料的發展到這時已是十分完備了。
釉上彩料發展到康熙五彩並沒有止步。康熙末期,人們通過實踐,又在康熙五彩的基礎上,創製出了一種釉上彩新品種。那就是把含“砷”的玻璃料攙入含鉛的彩料中,可以使彩料產生出乳白色的效果。景德鎮稱這種含砷玻璃料為“玻璃白”。如果以康熙五彩為基礎,加入這種玻璃白,彩料的顏色都會變成帶粉白的色調,如紅色變成粉色,綠色變成粉綠,這樣就把釉上彩的色調範圍擴大多了,由於這類彩的特點是帶有粉的白色調,所以這類彩就稱為“粉彩”。色彩帶粉有柔和的效果,因此又常稱它為“軟彩”。粉彩到雍正時期,無論在造型、胎釉和彩繪方麵,都有了空前的發展。雍正粉彩的特點是由於在彩繪畫麵的某些部分采用了以玻璃白粉打底,用中國傳統繪畫中的沒骨畫法渲染,突出了陰陽、濃淡的立體感,同時粉彩的燒成溫度較低,所用彩色比五彩更多,因而比五彩更為嬌豔,以淡雅柔麗名重一時。
解放後,不但恢複了曆史上有名的“五彩”“粉彩”等傳統的彩瓷品種,而且還有了很多創新。同時從顏料加工、研磨、描圖、勾線、填色直到燒成,都實現了半機械化和機械化,這樣不僅使生產率成倍提高,而且改善了勞動條件,從而使傳統彩瓷再創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