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7章 瑰麗奪目的釉上彩瓷(1 / 2)

釉上彩瓷就是在燒好的瓷器的釉麵上再經彩繪裝飾的瓷器。由於彩色的不斷增多,彩飾方法的不斷進步,同時又和我國傳統的國畫藝術密切結合,把大量的國畫畫麵“移植”到瓷器上,豐富了瓷器的藝術內容,又使釉上彩瓷有了飛速發展,成為我國傳統陶瓷中重要的一支。我國釉上彩瓷的發展從宋代開始,到明、清兩代發展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下麵我們談一談彩瓷的發展情況和彩瓷的成就。

明代以前,景德鎮燒造瓷器的窯場比較分散,雖然瓷器的經營製作已逐漸形成獨立的作坊,規模也逐漸擴大,然而生產方式卻仍是屬於小生產的類型。明代以後,逐漸形成了專業性強分工細的大型作坊。釉上彩瓷的發展呈現了新的局麵。

明、清釉上彩瓷在質量上的高超,除了上述關於彩料和彩繪技術方麵的因素外,還應歸功於白瓷質量的提高。如果沒有高質量的白瓷提供素淨細膩晶瑩潔白的釉麵,就不會襯出美麗生動、色調和諧的圖畫。

釉上彩瓷的發展到了明代,就和發展得比較成熟的釉下彩青花結合起來了,從廣義上可稱為鬥彩。“鬥”是指釉上彩和釉下彩相互鬥開,相互襯托,構成比單獨釉上彩和釉下彩更為絢麗的圖案。這種鬥彩是先在坯胎上用青花料勾出輪廓,上好白釉燒成青花彩瓷後,再按青花彩的輪廓填上紅、黃、綠、紫等應有的色彩,裝入燒彩的窯爐,在約800℃左右的溫度下燒製而成。這種鬥彩瓷器以明成化時期為最多。它的胎質細膩潔白,瑩潤如脂,色彩柔和豔美,令人愛不釋手。

嘉靖、萬曆年間,又在鬥彩的基礎上發展成了著名的“青花五彩”。

青花五彩瓷器的工藝,是釉下青花釉上五彩相結合。嚴格地說,也應該屬於鬥彩。是成化瓷器發展的產物。但是,嘉靖、萬曆時期的青花五彩器和成化鬥彩有明顯的不同。

首先,嘉靖、萬曆青花五彩器上的青花,並不像成化鬥彩那樣居於主要地位。在成化鬥彩中,青花是構成整個圖案決定性的主色,以青花勾好圖案的輪廓線,釉上色彩按青花規定的範圍填入;或者先用青花畫上圖案的一半,釉上再著色拚湊成形。有的圖案,基本上都由青花表現,釉上隻是略加點綴,甚至這種點綴是可有可無的,而青花五彩則在整個圖案中,並不以青花作為決定一切的色彩,隻是把青花用作構成整個畫麵中的一種顏色。在清代康熙時期的釉上藍彩發明以前,瓷器上的藍色,隻能由釉下青花來表現。五彩圖案中,有了這種藍色,就能增加色澤的對比感;沒有這種藍色,就顯然減少了鮮豔的程度。

嘉靖、萬曆青花五彩和成化彩瓷不同,還在於圖案畫麵有著明顯的差別。成化彩器的色彩鮮豔,但整個風格是以高雅取勝。而嘉靖、萬曆的彩瓷特別是萬曆彩瓷則以圖案花紋滿密,色彩濃豔而得名。

它是紅、淡綠、深綠、黃、褐、紫及釉下藍色為主,彩色濃重,尤其突出紅色。由於圖案花紋幾乎布滿全器,因而就有濃翠紅豔的感受。特別是在萬曆時期,這種風格發展得更具有典型性了。

彩瓷的發展,到明代正德時期,除了常見的白地綠彩、青花紅、綠彩和釉上五彩外,還創製了“素三彩”新品種,這種素三彩有兩個特征,第一個特征是色彩中不用紅色,這和明代純粹釉上五彩以紅為主色的情況,截然相反。我國古代,結婚、祝壽等喜慶稱葷事,用紅色;喪葬等稱素事,一般用白、藍、綠、黃等色。這些非紅的色彩,也叫素三色,這是“素三彩”得名的由來。但它和“五彩”不一定是五種顏色一樣。素三彩以黃、綠、紫為主,但也不一定限於這三種顏色。第二個特征是在宣德時期刻填醬釉和在弘治時期刻填綠釉的基礎上完善了素瓷胎上直接施色釉的新工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