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6章 千峰翠色的越窯青瓷(1 / 1)

越窯亦稱越州窯,自漢代創建以來,到唐代初期,一直在緩慢發展,產品質量逐步提高,進入盛唐以後,它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在被後世稱為“茶聖”的陸羽(728~804年)所著的《茶經》一書中,把全國六個著名青瓷窯生產的茶碗進行了排比,認為越窯產品最佳,“怨越州上、鼎州次、婺州次、嶽州次、壽州、洪州次”。從解放前後的考古調查和發掘資料來看,就青瓷生產來說,這個評論是相當公允的。越窯產品的確代表了其時青瓷生產的最高水平,為全國之冠。

唐五代及宋初的越窯址主要分布在浙江的慈溪、上虞、餘姚、寧波、鎮海、鄞縣、奉化、臨海、黃岩、嵊州、諸暨、紹興、吳興(今湖州市),以慈溪上林湖及附近的上嶴湖、白洋湖為中心,上虞縣窯寺前窯的產品與上林湖的基本相同。這些窯形成一個龐大的窯係。

越窯青瓷中揀選出的精品又稱秘色瓷,大多數由貢窯生產。

總之,越窯瓷經數百年發展,到五代宋初,以深淺不一的翠綠(青綠)釉色、玉一般的潤澤、精巧的器形,給人以清新質樸之感,如再鑲以金銀知、嵌以幹托鎏金銀飾、塗以金銀棱則更顯雍容華貴,晚期刻花頗具詩情畫意。故越窯為全國青瓷之冠,被譽為中國陶瓷史上的一顆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