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泉縣地處浙江西南偏僻山區,交通閉塞,與外界交往較少。由於其地處青瓷之鄉,在越窯、甌窯、婺州窯衰落以後,龍泉窯便異軍突起,得到迅速的發展。龍泉縣境內山嶺連綿,峰高穀深,蘊藏著豐富的製瓷原料;森林茂密,為燒瓷提供了充足的燃料;浩蕩甌江之上遊——大溪橫貫縣境,彙集了無數山澗溪溝,水源頗豐。無數勤勞智慧的匠師在大溪及其主要支流兩岸創造出舉世聞名的龍泉青瓷,成為中國古瓷中又一顆燦爛的明珠。
20世紀20年代以來的半個多世紀裏,考古工作者對龍泉窯進行了多次調查,在龍泉、慶元、雲和、遂昌、鬆陽、麗水、縉雲、武義、永嘉、泰順、文城等縣發現各時期的龍泉窯址四五百處,構成一個龐大的瓷窯體係。其中龍泉縣古窯址最多,集中在縣南和縣東的大溪及其主要支流兩岸,以縣南大窯最為有名,發現古窯址五十三處,大窯、溪口、金村、大白岸、安仁口、安福等地的產品質量高,最具有代表性,故這一瓷窯體係以龍泉窯命名。
關於龍泉窯的始燒年代及其分期,目前存在著不同的意見。一種意見認為,南朝時期,麗水縣呂布坑窯生產一種青黃釉青瓷,唐代慶元縣黃壇窯亦燒造這種器物。此兩窯的產品質量較差,但一直在緩慢地發展。到五代末宋初,龍泉金村窯受到甌窯的強烈影響生產一種淡青釉瓷器但時間不長,到北宋中期又恢複了傳統的青黃釉瓷的生產。南宋前期是龍泉窯迅速發展時期,南宋後期至元代是它的鼎盛期,明代是衰落期,清初停燒。另一種意見則認為,龍泉青瓷從總體上可分為厚胎薄釉刻劃花和薄胎厚釉兩類產品。這是研究龍泉窯分期的基本點。第一期為北宋早期,產品為自胎,淡青色薄釉,以纖細劃花為主要裝飾。第二期為北宋中晚期,產品為灰白胎,青綠色薄釉,多內外雙麵刻花和飾篦點紋。第三期為兩宋之際至南宋中期,產品為厚胎薄釉,內壁刻蓮花或S形複線與卷雲紋相結合的花紋。第四期為南宋中期至元代早期,厚胎薄釉與薄胎厚釉兩路產品共存,外壁刻起脊蓮瓣,為兩類製品所共飾,厚胎薄釉盛行外壁單麵刻花。第五期為元代中期至明代早期或稍晚,產品分精、粗兩檔。第六期為明中期以後,龍泉青瓷走向衰落。
同時認為南朝至唐五代的麗水縣呂布坑窯及慶元黃壇窯是屬於“先龍泉”期,與龍泉青瓷無法加以直接聯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