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0章 風格獨特的遼瓷與西夏瓷(1 / 2)

遼國的製瓷業唐末,契丹迭刺部首領耶律阿保機統一契丹及鄰近各部,於916年建立了遼國。

它先後與五代諸國、宋及西夏並存,1125年為金國所滅,曆時二百一十年。遼國轄境“東至於海、西至金山、北至臚朐河,南至白溝”,即東到日本海、西到阿爾泰山,北至克魯倫河,南至河北中部、山西北部。

契丹民族建立的遼國與鮮卑人建立的北魏極為相似,鮮卑族、契丹族均來自北方草原,經過戰亂而後統一北方、入主中原,他們均實行民族融合政策,促進了南北文化的撞擊與創新。自1004年澶淵之盟以後,宋遼間維持了大約一百二十年的和平關係。

遼瓷是契丹民族長期接受漢文化影響的基礎上,創造出的具有本民族特色的實用工藝品,從而構成了中國古陶瓷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遼代瓷器主要分布在其五京附近。上京地區有林東上京窯、南山窯、白音戈勒窯,中京地區有赤峰缸瓦窯村窯,南京地區有門頭溝龍泉務窯、密雲小水峪窯、房山磁家務窯、公主墳琉璃建築構件窯,東京地區有遼陽江官屯窯,西京地區有大同西郊青瓷窯、渾源古瓷窯、界莊窯、懷仁鵝毛口窯、小峪窯、朔州下唐石溝窯等。其中林東上京窯、缸瓦窯村窯、門頭溝龍泉務窯為遼代官窯。林東上京窯始燒於遼太宗天顯(927~938年)初,因此時所建祖州二儀殿所用白胎黑瓷瓦亦見於此窯址內。缸瓦窯村窯約始燒於遼太宗(927~947年)或遼世宗(947~951年)時期,亦屬遼代早期。

遼代陶瓷製造工藝與中原各窯大體相似,器物造型可分中原式和契丹式兩大類。下麵著重介紹具有契丹民族傳統風格的器物。

雞冠壺是遼瓷中最具特色的器物,上部均有穿係或提梁,便於騎馬時攜帶,而且是模仿遊牧民族經常使用的皮囊壺形式。這種壺大體可分五種,即扁身單孔式、矮身橫梁式、扁身雙孔式、扁身環梁式和圓身環梁式。鳳首瓶為花式杯口,其下有一鳳首,長頸,寬肩,長腹,瘦足外展。鳳首瓶是西亞流行的器形,唐瓷、遼瓷均有其類似製品。盤口長頸瓶為盤口,細長頸,寬肩,腹圓肥或較細長。盤口執壺為盤口,長頸,寬肩,深腹,有管狀流,把手低於盤口。盤口無把注壺,器形同於盤口執壺,隻是無把手。盤口穿帶壺為盤口,頸略長,寬肩,斂腹,底足外撇,腹兩則各有扁長方穿帶鼻兩個。這種器形在內蒙古和林格爾晚唐墓中亦曾有出土。長頸瓶為侈口,粗長頸,寬肩,深腹下收,小凹底。頸肩部有凸弦紋,多施單色釉。雞腿瓶為小口平底,器身瘦長如雞腿,是契丹族專用的貯藏器。笛式瓶器身為圓形直甬狀,小口,唇下起脊,平底或侈口圈足,多施三彩,屬遼晚期器形。

海棠式長盤為八曲海棠花式,寬邊平底。其造型是仿西亞金屬器,一般內印凸起的花紋,施三彩釉。

方碟為方形平底,侈口曲邊,內印陽紋,施三彩釉。三角形碟作等邊三角形,壁略斜,曲線口。器內印陽紋,施三彩釉。方碟和三角形碟是仿契丹人使用的木器的器皿。

遼瓷的裝飾技法有刻花、白釉剔刻化妝土、剔刻釉、填黑、填白、印花、貼花和釉色裝飾等。刻花是在器胎上刻出花紋再施釉;多用於白瓷,也用於三彩、白釉綠彩及黃、綠單色彩器。剔刻釉是在施有色釉的器體上剔刻掉部分釉層,形成紋飾,亦稱剔地刻花。填黑是把白釉剔刻花剔刻掉的部分填以黑釉,使果白色差鮮明,與磁州窯白釉黑剔花的效果相同。填白是在青灰色的瓷胎上刻畫出花紋,並在紋內填白色化妝土,施釉燒成後呈青地白色紋樣。印花是用瓷模將瓷泥壓印而成,印紋精細美觀,多用於白釉、黃釉和三彩釉器上,貼花多貼在器物表麵的顯見部位,施釉燒成後渾然成一體。題材有人物、獸麵、火珠、蟠龍、流雲、牡丹、花葉、皮條、皮金、皮穗、皮繩、皮雕花飾等。貼花裝飾是遼瓷的一個顯著特點。

釉色裝飾主要有三彩、二彩、斑彩、單色釉、單色釉加彩、白釉黑花等。遼三彩是受到唐三彩與渤海三彩的影響而創造出的有特色的產品,如三彩印紋落花遊魚海棠長盤、印花方盤、刻花雲鶴碟等。單色釉中的綠釉鳳首壺、黃釉窯帶瓶等亦有其自身特點。白釉黑花則顯然受到了磁州窯的影響,屬遼晚期產品。

總之,遼代製瓷業雖然受到中原地區的強烈影響,其部分工匠也可能來自河北、山西等地,但它始終保持著民族特色,為此,把其原來使用的皮、木、金屬器皿的造型移植到瓷器上來,並有所創新。為了保持自身的文化傳統和審美情趣,在裝飾技法與裝飾題材上也顯出民族特征。這樣逐步形成了遼瓷的風格。帶有鮮明民族特點的遼瓷在中國陶瓷史上有著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