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夏王國的製瓷業西夏王國(1031~1227年)是以黨項羌族為主體的地方政權,自名大夏國,宋人稱之為西夏。其疆域包括今寧夏大部、甘肅西部、陝西北部、內蒙古西部和青海部分地區。
西夏瓷在曆史文獻中從未被提及,直到1983年考古工作者在寧夏靈武縣磁窯堡發現了西夏瓷窯址,並經三年發掘、出土了大量的瓷器和燒窯工具以後,西夏瓷的麵貌才得以揭曉。此外,在靈武縣回民巷、賀蘭縣插旗口及甘肅武威也發現了西夏瓷窯址。西夏瓷窯址的調查與發掘是近年來中國瓷窯考古的重要收獲之一。
西夏瓷胎質堅密,呈淺灰白色或淺黃色、釉有自、青、黑、褐、紫、茶葉末、薑黃等色,並有外黑內青等複合釉,以白釉和黑釉為主,白釉最具特色。白釉瓷均施化妝土,釉料淘洗較精。三氧化二鐵僅為0.66%,這有利於提高釉的透明度。由於燒製時用煤作燃料,火焰短,在窯內易形成氧化氣氛,故燒成後呈自中閃黃色,即牙黃色,屬暖色調。
西夏瓷種類較多,僅生活用具就有二十一類,四十八種,其他尚有文房用具、娛樂用品、雕塑品、宗教用品、建築材料等21類、38種。這有兩個原因,一是西夏境內缺鐵,少銅、錫,因而一些日常用品不得不用瓷器來代替。二是西夏瓷中特殊產品較多,這與西夏王國境內的主體民族——黨項族的生活習俗和宗教信仰有關。如適合於遊牧生活使用的各種形式的扁壺,娛樂用具中的牛頭瓷塤,雕塑品中大量的禿發人像、駱駝,佛教用具中的法輪、金剛杵、佛花,建築材料中的瓦件、白釉貼麵等。這些均為其他窯址所少見。產品種類多,且部分地反映了西夏遊牧民族生活與習俗,是西夏瓷的一大特點。
西夏瓷造型有兩個特點。第一,注重整體造型,力爭達到以形取勝的藝術效果。如白釉花口瓶有五瓣雙曲勻稱的花口,細長頸微向上撇,曲度恰到好處的扁圓腹,橫線多層的喇叭口圈足。其造型是用準確流暢的曲線和直線來完成,各部之間的曲度、寬窄、長短比例頗為協調,因而顯得修長而秀美。其上施以白中閃黃的溫暖釉色,又體現了白瓷的藝術魅力,給人以美的享受。其他素釉瓷也都體現了以造型和釉色取勝的時代風尚。第二,重實用性。如大扁壺為斜唇小口、短束頸、扁圓腹略鼓,腹的正反兩麵各有一圈足,兩側有兩係或四係。扁圓形體適合駝馬長距離行走時攜帶,兩側之係便於穿繩捆綁和提取,腹背之圈足在放置時起平穩作用,正麵圈足有對稱和加固胎體作用。另外在前腹、後腹兩片結合處施附加堆紋,以使胎體堅固耐用(見圖十五)。小扁壺用於隨身攜帶,因而造型設計得體態輕盈,再施以單色釉,有素雅之感。扁壺體現了黨項族的生活與習俗,是西夏瓷中的典型器物,猶如遼瓷中的雞冠壺。
裝飾技法以剔刻花為主,是西夏瓷的另一特點,有刻釉、剔刻釉、刻化妝土、剔刻化妝土四種。刻釉是胎體施色釉後,用刻刀在釉上刻出花紋,屬陰刻,因所刻紋飾較細,胎釉間色差不強烈,很少單獨使用。剔刻釉是在施色釉的胎體上剔掉部分釉麵而形成主體紋飾,屬陽刻,但細部紋飾和底紋仍需以刻釉技法刻出。刻化妝土是在胎體上施化妝土,陰幹後刻出花紋,再罩以透明釉,燒成後因花紋露胎而顯淺青色,餘呈白色。剔刻化妝土同磁州窯。其他的裝飾技法有刻花、點彩、印花、鏤孔等。
裝飾題材以反映民間生活為主,如宋金時期南北諸窯流行的代表人們希望的嬰兒,表示吉祥的幼鹿、遊魚,象征美好幸福的牡丹,使人賞心悅目的蓮花等。
剔刻花技法在西夏瓷中得到了充分的運用,體現了西夏瓷的藝術特點。如大扁壺多有精美的剔刻花紋,並以開光構圖為多。畫畫一般有左右對稱的開光,內剔刻一朵複瓣牡丹花挺立於中間,四周襯以葉紋。兩開光間刻有密集的線紋,來襯托單線的牡丹葉紋。兩者又共同作為底紋把開光內的主體紋飾烘托的更為突出。這說明匠師在總體色彩上的塊麵對比當中,還注意到局部塊麵色彩強弱的對比。
從剔刻技巧來看,花頭和花葉的造型是靠長短曲線的組合,開光輪廓和底紋則賴於嫻熟的線刻技巧,兩者結合,表現了完善的整體造型,因而畫麵顯礙粗獷簡潔,有著素雅質樸的美。
西夏王國製瓷業的發展,一方麵受到中原諸窯係,特別是磁州窯係和定窯係的強烈影響,應視為12世紀中國製瓷業在西北地區崛起的一支;另一方麵在器物造型、裝飾藝術、裝飾題材上也都保存了大量的民族特點。這些都與西夏黨項族的社會習俗密不可分,並與它的曆史進程息息相關。西夏瓷的藝術風格從一個側麵展現了西夏王國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