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製瓷手工業在很多方麵有創新和發展,在中國陶瓷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元代的鈞窯、磁州窯、耀州窯、霍窯、景德鎮窯、龍泉窯、德化窯等仍在繼續生產各自的傳統產品,有些窯的生產規模擴大、品種增多。如鈞窯在此時形成了龐大的窯係,窯場擴大到河北、河南、山西、內蒙的一些地區;元龍泉窯址在浙江省發現兩百餘處,而且在器形和裝飾上又有所創新。值得特別一提的是,在蒙古族入主中原後,在其統一中國的前一年,即元世祖忽必烈至元十五年(1278年),元帝國在景德鎮設立了“浮梁瓷局”,為景德鎮瓷業生產的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並為其在明清兩代成為全國製瓷業中心和飲譽世界的“瓷都”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元代景德鎮在製瓷工藝上有了新的突破。首先是在製胎原料上的進步。元以前景德鎮基本上是以瓷石一種原料燒製瓷器,瓷石的主要礦物組成是石英和水雲母類礦物,有的含有少量的高嶺石或長石,元代景德鎮窯則采用了瓷石加高嶺土的二元配方。這樣明顯地提高了氧化鋁的含量、降低了氧化矽的含量,致使瓷器的燒成溫度隨之提高、燒成範圍擴大,減少了器物變形,降低了成本。燒成溫度的提高是陶瓷工藝上的巨大進步。其次,元代燒製出一些新的產品,如樞府釉(卵白釉)瓷的出現。樞府釉瓷是元代政府機構樞密院和太禧宗梗院在景德鎮定燒的,釉呈失透乳濁狀,色白微青,多為印花裝飾,並印有“樞府”“太禧”“福錄”等字款。卵白釉與青白釉有顯著的區別。青白釉為石灰釉,氧化鈣含量高達14%;而卵白釉為石灰堿釉,氧化鈣含量僅為5%,氧化鉀、氧化納的含量之和則從3%左右提高到5%以上,因而在高溫下粘度大,不易流淌,釉厚而柔潤。景德鎮元代新產品還有紅釉瓷、藍釉瓷、藍釉描金、藍釉白花、釉下黑彩、釉上彩瓷等,而最為突出的則是青花和釉裏紅的燒製。
青花瓷一般指的是由鈷料作為呈色劑在胎上作畫,然後罩以透明釉,經高溫一次燒成,呈白地藍花的釉下彩瓷。關於中國青花瓷的燒造史,目前尚存在諸多的問題,很難作出準確的論述。概言之,早在唐代,鞏縣窯已用進口鈷料作呈色劑,燒造了青花瓷器,但因其產量小,並隨著唐三彩的衰落而停止生產。雖然在浙江發現宋代的數塊用國產鈷料作呈色劑燒製的青花瓷,但數量極少、且無確切的燒造窯址可考,推測可能是民窯的偶然之作。故宋代的青花瓷尚有待進一步研究。中國大量生產青花瓷應始於元代。
青花瓷的大量生產以胎的潔白細膩為條件,因鈷料隻有在白胎上發色才能充分體現出明靜素雅的藝術魅力。景德鎮青白瓷釉色發青,但胎則為潔白,遠勝於同時代生產白瓷的其他諸名窯。青花瓷的優點在於所用鈷料係天然礦物,雲南、浙江、江西等省均有生產,還可以從國外進口,原料充裕。
鈷料發色鮮豔,著色力強,呈色穩定,而且是釉下彩,可使紋飾永不褪色,頗為實用,白地藍花,極為美觀。青花瓷是用毛筆作畫裝飾器物,遠較刻、印裝飾技法為優。因筆繪技法在中國源遠流長,將中國水墨畫的技法移植到瓷器上來,可謂輕車熟路。用筆作畫,可隨心所欲,取材較廣,題材豐富,除各種動、植物及錦地、回紋、浪濤、雲肩等輔紋外,曆史故事題材也極為盛行,如“蒙恬將軍”“蕭何月下追韓信”“三顧茅廬”“陶淵明愛菊”“尉遲恭單鞭救主”“茂叔愛蓮”
等。這些人物故事畫構圖嚴謹,形象生動,柯栩女口生,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說明匠師能夠把握空間,在布局和繪畫技巧上有著紮實的功力。青花瓷充分地體現了中國的民族特色,它一經在景德鎮出現,就以極旺盛的生命力而迅速發展,成為生產的主流達數百年之久,並遠銷國內各地及亞、非諸國,為中國瓷器聞名於世作出了貢獻。
生產元青花瓷的窯口主要是景德鎮湖田窯,另外雲南玉溪窯、建水窯、祿豐窯、鳳儀窯、祥雲窯、彌度窯以及浙江江山窯。
景德鎮燒造青花瓷是從元代前期開始。1975年,在九江市的一座延佑六年(1319年)的紀年墓葬中,出土一件青花塔式蓋瓶。瓶為直口圓唇,體瘦長,圈足外撇,肩部四側有兩兩對稱的獅首和象首,蓋為七級塔形,上有葫蘆形寶頂。器身有三層紋飾,肩部繪正反如意頭紋,腹部繪纏枝牡丹,脛上為蓮瓣紋。
1979年在景德鎮征集到四件元代文物,兩件為紅釉俑,一件為青花釉裏紅浮雕四靈蓋罐,另一件為青花釉裏紅樓閣式穀倉。蓋罐口部有青花銘文十二字,為“大元至元戊寅六月壬寅吉置”,肩部有青花銘文七字,為“劉大使宅淩氏用”。元代有兩個“至元”年號,此“至元戊寅”為後“至元”四年(1338年)。穀倉分上下兩層,有歌舞俑十八個。
全器以紅釉為主、青自釉次之,樓閣的瓦當用青花描點,正麵門兩側對聯及背後所書墓誌均以釉裏紅書寫。墓誌文十二行、一百六十字,內有“……歿於後至元戊寅五月……”證實這四件瓷器為一墓所出的殉葬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