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發明對人類作出的巨大貢獻是通過技術的傳遞來完成的,絲綢和瓷器在世界上產生的深遠影響則是先通過產品的遠銷,然後才是技術傳遞,但在此以後仍以其精良的質地和優美的紋飾而繼續盛銷海外,直至今日。
中國陶瓷輸出所產生的影響是多方麵的,就國外陶瓷製造而言,可包括兩個方麵。首先是在製陶方麵盡量模仿中國瓷器的器形與紋飾。這在亞、非、歐一些國家的製陶業中不同程度地存在著,如埃及製陶業就出現過三次仿中國瓷器的浪潮,第一次約在10世紀前後,主要模仿唐三彩、越窯青瓷和定窯白瓷,有的是模仿裝飾,有的是模仿器形,甚至模仿越窯和定窯碗足的玉璧底形式;第二次是在11世紀後半葉至14世紀,主要是模仿龍泉青瓷的器形、釉色、貼花工藝及器內外的刻劃紋飾,其模仿數量之大令人吃驚,如在福斯塔特的一個小遺址中,出土龍泉青瓷一百零九片,而埃及仿龍泉青瓷的陶片則有六千九百一十七片,兩者數量相比近1∶70;第三次是在14世紀下半葉以後,主要是仿製元、明青花瓷,並有專門作坊經營,仿製品非常成功,甚至可“以假亂真”。
其次是學習中國的製瓷技術。這可包括三個方麵。起初是聘請中國製瓷工匠到彼國建窯製瓷。如據偉秦國著名國王拉瑪甘亨,即《元史》中的敢木丁,曾在1294、1300年兩次來華。他帶回中國的製瓷匠人,在素可泰建立窯場,其產品稱素可泰瓷。後因此地瓷土欠佳,又把窯場遷至其北五十英裏的宋加洛附近,其產品稱宋加洛瓷。該窯到15世紀衰落,約1464年以後停止生產。這兩窯主要生產磁州窯型、龍泉窯型和青花瓷器。另外據傳越南、伊朗也曾聘請過中國匠師前往製瓷。隨後是派人來中國學習製瓷技術。如南宋時日本人加藤四郎景正,隨道元禪師到中國浙江和福建學習製瓷術而歸,曾在尾張瀨戶開窯燒製黑瓷,時人稱為“瀨戶燒”,開日本製瓷術的新紀元。加藤四郎被日本人稱為“陶器之祖”。在明朝正德年間,日本有五郎大夫祥瑞來到景德鎮學習製瓷技術,五年後回國,在肥前之有田開窯燒造,又在奈良之鹿脊山燒瓷,其產品大受歡迎。在中國製瓷技術傳人日本的過程中尚有一段佳話。明末清初時,浙江餘杭縣人陳元讚多才多藝、能詩善畫,並在河南少林寺習武,可謂文武雙全。
他三十三歲孤身旅日,在日本娶妻生子,八十五歲逝世於名古屋。他在日本頗有名聲,而且以改良瓷藝著稱。他曾主持“禦庭燒”,選用瀨戶土,輸入中國黃釉,自為書畫,產品為時人所重,稱“元讚燒”,流傳至今,為收藏家所珍視。他的技術為日本陶工繼承,代代相傳。時至今日,名古屋以製瓷著名,應與陳元讚曾在此製瓷有關。
歐洲從15世紀開始仿製中國瓷器,生產出軟質瓷,但還不能歹作是真正的瓷器。1729年,德國人包特格爾在德累斯頓經數年試製,終於燒出歐洲第一批硬質瓷。他於1710年在麥森設立瓷廠,其產號優良,暢銷歐洲諸國,世稱麥森瓷。以後製瓷術為歐洲各國所掌握。歐洲人掌握製瓷技術是獨立研製的,但應當看到,這是受到中國瓷器的影響、經過長期的仿製後才研製成功的。由於歐洲各國都建立了瓷廠,18世紀末中國出口瓷器銳減。鴉片戰爭後,中國瓷器生產進一步衰落,到19世紀末,一些歐洲國家生產的瓷器反而輸入到中國。這一反常現象隻是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才得到根本的扭轉。
中國古瓷行銷世界達千餘年之久,經考古發掘,它在亞非歐美廣大地區出土,是中古時期中甲與世界貿易的實物證據。當然,文化交流是雙向的,中國古陶瓷生產也受到了一些外來影響,如前述明永樂、宣德時所產白瓷、青花瓷有十餘種是仿西亞的器形。總之,通過中外銷瓷的研究,可進一步了解東西方的文化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