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繪瓷可分釉下彩、釉上彩與鬥彩。釉下彩主要指青花、釉裏紅而言。明代青花瓷在元代基礎上又有了發展,是彩瓷生產的主流。
明洪武官窯所燒青花瓷的特點是色澤偏於暗黑,裝飾上開始改變元青花層次多、花紋滿的風格,而有較多的空白。1964年南京明故宮遺址出土的瓷器中,有一件洪武官窯青花雲龍紋盤殘器,外壁青花、內壁模印,均為雲龍紋,內底繪如意雲三朵,頗顯疏朗。
永樂、宣德時因宮廷所需、對朝貢使節答贈及鄭和下西洋所用禮品及商品多為青花瓷,故產量急劇增加。這時期青花最大的特點是色澤濃豔深翠,像寶石藍一樣,花紋中有自然形成金屬光澤的黑疵斑點。兩者相映成趣,被認為是無法模仿的永、盲青花瓷器的“成功之作”。這是因為此時所用青料是進口的“蘇麻離青”,即伊朗鈷料“蘇萊馬尼”。永、宣青花的第二個特點是大形盤、碗相對減少,造型日趨清新、精妙。另外有些器物是仿西亞器形,如天球瓶、洗口如意耳扁壺、執壺、花澆、魚簍尊、折沿盆、盤座、直流壺、扁壺等。這些器物已成為中國與伊朗、敘利亞、土耳其等國人民進行文化交流與貿易交往的實物證據。
成化、弘治時期青花的特點是青色淡雅而無黑色斑點。這是因為成化晚期使用的青料是產於江西樂平的陂塘青(也叫千等青)的結果。陂塘青經過精細加工,在適當的溫度中能燒出柔和淡雅的青色來。
正德時期的青花瓷胎體厚重,釉色閃青,使用青料較為複雜,既使用過發色淺淡的陂塘青,也使用過江西瑞州上高縣天則崗所產的無名子(亦叫石子青),發色為濃中帶灰。晚期可能還使用過回青料,色調濃重鮮豔,藍中微泛紅紫。正德青花瓷較為特殊的是多用阿拉伯文或波斯文來裝飾,內容多為《古蘭經》的語句、讚頌真主安拉和貴聖穆罕默德的句子,以及聖訓格言等。
嘉靖青花在明代有較高的評價。因它所用青料是以回青與瑞州石子青相配合而成,能呈現一種藍中微泛紅紫的濃重、鮮豔的色調。因而它既沒有永、宣青花的黑疵斑點,也無正德青花隻用石子青而產生的濃中帶灰色調,而且比成化時青花所用陂塘青要顯得濃豔。如果回青與瑞州石子青配合的比例恰當,燒出的青花則顯得“幽菁可愛”。
萬曆官窯生產的瓷器數量下降,青花瓷的產量也有所減少。萬曆早期青料仍用回青,中期以後多用浙江所產的浙料,青花發色不佳,有“粗惡不堪”之評,但也有藍中微泛灰的色調,頗顯沉靜。
明代景德鎮民窯亦大量生產青花瓷,而且數量遠遠超過官窯。民窯為商品生產,要求數量與質量並重,不可能像官窯一樣不計成本地一味追求產品之精細,同時在技術力量、原材料的供應等方麵也不如官窯實力之雄厚,而且在造型、紋樣等方麵還要受到一定的限製,故從總的方麵來看,民窯產品質量要遜於官窯產品。但也要看到,民窯既要生產廉價的民間所用的大路貨,也要為皇親國戚、達官顯宦等上層人物生產一些高檔產品,故民窯中亦不乏精品。
清代青花瓷仍在彩繪瓷中占有統治地位,是景德鎮瓷器中的大宗產品。
清順治朝僅延續十八年,當時國家處在民族矛盾、階級矛盾十分尖銳複雜,戰爭不斷的社會環境中,製瓷業受到很大的破壞,但仍燒製了一批較好的青花瓷。其特點是胎體厚重,釉略顯青白,醬色口,青花色調較灰暗,器形有日用碗、盤和爐、瓶、淨水碗等祭器,紋飾多為人物、花卉、洞石、雲龍、異獸。順治青花瓷的造型、裝飾等與明晚期的基本相同,沒有創出新產品。
康熙朝共六十一年,所產青花瓷超越明代,較其後雍、乾時期亦佳。其特點是顏色鮮豔、青翠如寶石藍色,瑩澈明亮。所用青料是來自浙江紹興、金華地區的浙料和雲南的珠明料。不過這些國產青料經過精心提煉,發色鮮豔。康熙青花的第二個特點是層次分明。這是由於工匠掌握了“分水”技法,即把料水分成“頭濃”“正濃”“二濃”“正淡”“影淡”五種色料,能夠有意識地將所描繪的物象以深淺不同層次的色調表現出來,甚至在一筆之中也能分出不同的濃淡筆韻。這種層次分明的著色方法能渲染出明暗、濃淡有別的色彩情調,具有國畫中“墨分五色”的藝術效果。康熙青花的第三個特點是裝飾題材多樣。
雍、乾二朝之青花瓷不如康熙朝之豔麗,且多為仿明之作。
釉裏紅燒燒於元代中期,晚期已能生產出線描女物故事的釉裏紅瓷,還能與青花共施於一器,燒成青花釉裏紅瓷,但尚不能熟練地掌握這種技術。
明宣德時期燒製的釉裏紅三魚高足杯,製作精細,發色鮮紅奪目,代表了明前期的製作水平。明中期以後釉裏紅器少見,但未間斷。故宮博物院藏萬曆時期的青花釉裏紅嬰戲紋碗是一件不可多得的珍品。碗外壁繪青花頑童五十七人和一對夫婦,釉裏紅點綴於人物衣飾及所持器物中。內壁繪青花朵雲、七珍八寶和麒麟,釉裏紅飾於七珍八寶之中。此碗代表了明中晚期釉裏紅燒製工藝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