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4章 明清色釉瓷(1 / 3)

明清兩代瓷器的發展是多方麵的,但主要表現在色釉瓷和彩繪瓷上。顏色釉可分低溫色釉與高溫色釉兩大類。

低溫色釉是用氧化鉛做助熔劑、在700~900℃的氧化氣氛中燒成的,亦稱鉛釉。其化學組成屬於Pb0-si02二元係統,以銅、鐵、錳、鑽等礦物作呈色劑,燒成後可得到綠、黃、紅、藍、紫等各種低溫色釉這種釉的特點是:釉麵光澤強,平整光滑,釉質如玻璃一樣,顯得清澈透明,晶瑩可愛,裝飾性強。鉛釉的理化性能特點是硬度比較低,化學穩定性差,易受水分和火氣中碳酸氣一類氣體的侵蝕、除漢代釉陶外,以後各代的琉璃建材,唐三彩,遼三彩,遼代綠、黃等單色釉器。元、明兩代的琺華器,明弘治的澆黃、嘉靖礬紅,明清素三彩,清代紫釉、胭脂紅和珊瑚紅等亦均屬低溫鉛釉。

琺華亦稱法花、粉花,是琉璃的一種。多為日用器皿,如瓶、爐之類,主要產於晉南的陽城等地,始燒於元,持續於明清兩代、琺華是用彩畫中的立粉技法,即用一種帶管的泥漿袋在陶胎表麵上勾勒出凸起的花紋輪廓,再分別以紫、黃、青、綠等釉彩填出底子和花紋色彩,然後入窯低溫燒成紫色襯底顯得古樸莊重,其他各色飾以山、樹、翠竹,富有生機,人物則有高雅清靜之風貌,因而具有特殊的裝飾效果和獨特的民族風格。山西琺華器多為陶胎,明清景德鎮所仿則為瓷胎,澆黃是在瓷胎上刻出紋飾,經高溫燒成素胎,再用澆釉法將含有鐵的鉛釉澆在素壞上,經850~900℃的低溫二次燒成,故稱澆黃。因其色彩比較輕淡,亦稱嬌黃。澆黃釉光澤度好、透明度高,以至能將胎上極細致的凸雕龍紋映出,有特殊的藝術效果。澆黃器以弘治、正德二朝最佳,多用為祭器,後漸及一般日用器皿。官窯、民窯均有生產。

礬紅是一種以氧化鐵為著色劑的低溫紅釉。因礬紅著色劑主要是氧化鐵,故又稱鐵紅。其色料的提煉是將青礬煆燒後,使之發生分解,生成氧化鐵和氧化硫,經漂洗烘幹後即生礬紅。將生礬紅與上等鉛粉混合即成礬紅色料。將礬紅色料加入一定的水或油料調成適當稠度,用吹或拍的方法施到白釉瓷上,經850~900℃的溫度焙燒,即成礬紅製品可以說礬紅釉是在高溫瓷上的二次燒成。如將礬紅製品施以金彩,還需在700~800℃的溫度下三次燒成。礬紅釉器自嘉靖後風行一時,直至近代仍是景德鎮的名貴品種之一。

素三彩是瓷胎低溫三彩。有的也稱為嬌黃三彩。是先將瓷坯雕刻紋飾,經高溫燒成瓷胎,再施以色釉,以黃、綠、紫為主,但無紅色,然後二次入窯,以850~900℃的窯溫燒成。施釉方法有三種:一是將黃、綠、紫中的一種色釉澆於全身,成單色釉器;第二是將施好的單色釉器上刮掉欲施其他色的部位,再用筆施以其他種色釉;第三是在瓷胎上將各種色釉用筆塗於燒好的花紋圖案之中。景德鎮素三彩可做出各種形式的裝飾,其中不乏精品,如成化紫地雲龍大盤、弘治澆黃堆花綠葉趕龍高足碗、正德素三彩海蟾紋洗、嘉靖黃地紅龍碗、萬曆紫地三彩波濤梅花蓮葉罐等。康熙時素三彩中又增加了藍彩和墨彩。康熙墨地三彩極精;為世人所珍。

胭脂紅是康熙年間從西方引進的一種粉紅色的低溫釉。它是在釉中摻入萬分之一二的金,施於薄胎白瓷上,於彩爐中烘烤而成。由於胭脂紅以金為呈色劑,亦稱金紅。

珊瑚紅是一種低溫鐵紅釉,始於康熙,盛於雍正、乾隆。珊瑚紅多用為底色,上施粉彩、五彩、琺琅彩或描金。

茄皮紫即素三彩中的紫釉,配方是鉛粉、石末和叫珠。叫珠是產於江西贛州的一種鈷土礦,含錳量高達20%以上,含鐵、鈷量分別為4.65%和1.26%。故紫釉著色劑為錳,而鐵、鈷起調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