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溫色釉是在石灰釉中用氧化鈣做助熔劑,在1200℃以上的溫度中燒成。中國最早的高溫色釉瓷應是以鐵為呈色劑的青釉瓷,當釉中含鐵量超過3%時,就出現了褐釉或黑釉瓷。宋元時出現了以銅為呈色劑高溫紅釉瓷。元代用鈷作為呈色劑,生產了高溫藍釉瓷。明代的高溫色釉有多種,以永樂、宣德時的祭紅、霽藍,成化的孔雀綠最為突出。清代前期,高溫色釉瓷的發展更為顯著,主要表現為種類增多,如銅紅釉就有祭紅、郎窯紅和豇豆紅;數量加大,如康熙、雍正時期的大瓶多是單色釉瓷;此外還成功地仿製了曆代名窯產品,如所仿龍泉窯的粉青和梅子青,超過了南宋時的最高水平。
甜白瓷與薄胎白瓷代表了明代景德鎮製瓷工藝的最高水平。嚴格說來,白瓷並不屬於色釉瓷。因它不是靠釉中加入呈色劑顯白色,而是選擇含鐵量極少的瓷土製胎,釉料經過多次淘洗和加工,使含鐵量降到最低限度,把透明釉施在潔白的胎上,就能燒出白度很高的白瓷。永樂時,白瓷能薄到半脫胎的程度,釉質純淨瑩潤、光照能見影,使人感到有“甜”的感受,故稱“甜白”。有的甜白瓷上還有暗花刻紋或印紋,更屬難得之精品。成化時期,白瓷又由半脫胎發展到幾乎脫胎的程度,薄如蛋殼的瓷器的製做,從原料配方、練泥、拉坯、修坯、施釉到燒成需要一整套的技術要領和工藝要求,尤以修坯至關重要,稍有不慎,則前功盡棄。明景德鎮之所以燒出脫胎瓷,是因有下列技術條件來保證,即瓷胎中逐步增加高嶺土用量,使器物在高溫下不變形;胎釉原料要精工粉碎和多次淘洗,除去粗顆粒和其他有害雜質,以增加瓷器的白度和透光度;提高了燒成溫度,以改變胎的顯微結構、提高硬度和其物理性能;改進裝匣和支燒方法,以保證器物的燒成。薄胎白瓷的成功燒製,為燦爛奪目的明清彩瓷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祭紅是以銅為呈色劑,將釉掛在生坯上,在窯內經1250~1280E的高溫一次饒成。因釉麵不流動、無開裂,色調莊嚴肅穆、深沉安定,多用作祭器,故稱祭紅,亦稱霽紅、積紅、鮮紅、寶石紅等。祭紅的燒造技術難度很大,銅的發色與其含量和基礎釉的成分有關,對窯內溫度和氣氛的變化也十分敏感。有時配方稍有閃失,或燒成條件有微小變化,就燒不出正常的色調,故成品率很低。明代景德鎮經常完不成宮廷對祭紅瓷的要求數量,往往用礬紅來代替,可見祭紅燒造之艱難。有的祭紅器還刻有暗花雲龍紋裝飾,則更為名貴。
清初銅紅釉的燒造技術達到曆史最高水平,均在1300℃高溫下的還原氣氛中燒成。由於胎釉的不同的配製、釉中含銅量的多少及施釉工藝的差異,又能燒出不同的銅紅品種。清代祭紅呈色均勻,為深紅色,釉麵如橘皮,有失透深沉的意味。康熙官窯有“大清康熙年製”六字青花楷書款。雍正、乾隆時產量較大,官窯、民窯均有燒造,以後日漸衰落。
郎窯紅是康熙時郎廷極在景德鎮督造瓷器時燒造的一種仿明宣德祭紅的品種。但郎窯紅有自身的特點,色澤深豔,猶如初凝之牛血,故又稱牛血紅;釉麵透亮奪目,裏外開片;口部釉薄,有輪狀白線,俗稱“燈草邊”;器下部顏色濃豔,是高溫下釉自然流淌下聚的結果,但無凝聚成滴珠的現象,而且康熙朝器物的底足旋削保證了流釉不過足,故有“脫口垂足郎不流”的說法。郎窯紅以笠式碗、觀音尊、油垂瓶等器為多,均無年款。
豇豆紅與郎窯紅相較,更為淡雅、柔和悅目一在桃紅色的釉麵上,常有淡綠色的苔點,二者相映成趣、恬靜宜人,故又稱“桃花紅”“美人醉”。因其燒成難度大、不易製成,故無大器,僅有印盒、水盂、筆洗、柳葉瓶、菊瓣瓶等,隻供宮廷使用。器物最高不超過二十厘米,底有“大清康熙年製”青花三行六字楷書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