霽藍亦稱霽青,是以鈷為呈色劑、在1280~1300℃的窯溫內一次燒成。霽藍釉呈色穩定,色調深沉,濃淡均勻一致,釉麵不流不裂,明初與甜白、祭紅齊名。霽藍器往往用金彩裝飾,顯得富麗堂皇;也有先在坯胎上刻、印紋飾,施釉燒成後形成暗花,有龍紋的則多為祭器。清代霽藍釉含鈷在2%左右,是一種失透釉,色澤均勻穩定,釉麵如橘皮,與同時的祭紅釉相似。
灑藍也是一種以鑽為呈色劑的高溫藍釉。朋宣德時灑藍已出現,但產品較少,且不成熟,康熙時普遍流行。其釉色特點表現為在淺藍地上出現水跡般的深藍色點子,好像灑落的藍色水滴,故稱灑藍,亦稱“雪花藍”。器形有碗、盤、大棒槌瓶等,其上有描金彩繪者。灑藍均為民窯產品。
孔雀綠亦稱法翠,是一種以銅為呈色劑的色釉。它需要先將坯體刻好紋飾,經高溫燒成瓷胎,然後均勻地澆上孔雀綠釉。這種釉色要求在1200℃的氧化氣氛中燒成,而景德鎮的柴窯所燒瓷器的溫度都在1250~1300℃,且要求還原氣氛。故窯內尢法滿足這一條件,於是景德鎮匠師將孔雀綠坯體放在柴窯後部的煙囪中裝燒。這樣既不占正式窯位,又節約了燃料費用。孔雀綠瓷在明成化時期已出現,以正德時期為多,至清康熙時極盛。清代孔雀綠釉釉麵密布小開片。
醬色釉又稱紫金釉,是以鐵為呈色劑的高溫釉,含鐵量高達5%以上。明初已燒製,流行於清代順治、康熙兩朝。另外,明宣德、弘治時還有白釉醬彩雕填瓷,是在刻有紋飾的胎上施白釉,在紋飾內填以醬釉彩,然後入窯一次燒成。出窯後白釉映醬彩,圖案頗顯灑脫,富於立體感。清乾隆、嘉慶時,有在醬色地上抹金、並加以描金的仿古銅彩器,是其時的特殊產品。
烏金釉是康熙時首創和盛行的色釉品種,以優質青料與紫金釉混合而成,故呈色元素為鐵、錳和鈷。釉漆黑發亮,其上多用金彩描繪紋飾。
茶葉末釉是古代鐵結晶釉的重要品種之一。釉呈失透的黃綠色澤,古樸、素雅、清麗,俗稱之為茶葉末。唐、宋、元、明各朝均有生產,清代康雍乾三朝亦有生產,稱為蛇皮綠、鱔魚黃、蟹殼青等。茶葉末器多為陳設器,如爐、罐、瓶、觚等,器底刻有雍正、乾隆兩朝篆書款。
仿古瓷主要是雍正、乾隆兩朝仿燒宋代的汝、官、哥、鈞、龍泉等青釉瓷。禦廠、民窯均有仿燒,質佳者多為禦廠所仿。禦廠仿燒名窯品種的質量不僅達到宋代最高水平,往往還有所超越,如宋代諸名窯所燒者多為小件器物,而仿燒者多為大件器,且少有變形者,這是燒成技術又有了提高的表現。再如宋代諸名窯的青釉色澤均不絕對穩定,即使是南宋龍泉窯粉青和梅子青的上乘釉色亦然,而清代仿燒者的釉色則基本穩定,而且成品率極高,這是清代製瓷工藝諸多因素綜合提高的結果。清代禦廠仿燒汝、官、鈞等名窯器,多書寫有年號款。
總之,繼明代之後,清代的景德鎮把中國燒製單色釉瓷的技術提高到了曆史最高水平,不僅成功地仿製並超過於宋代諸名窯所產的青釉瓷,而且還創燒了一批低溫和高溫色釉新品種。唐英在《陶成紀事碑》中關於景德鎮的釉彩有五十七條的記載,其中三十五條是講色釉的,由此可見色釉瓷在清初之發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