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章 太極拳的養生保健醫療作用(1 / 2)

太極拳經過三個多世紀的發展、演變,融合了中國傳統養生方法和中醫學的經絡學說,被證明是重要的健身和預防疾病的運動項目,它對增強人體中樞神經係統的機能,改善體內的血液循環,加強心血管係統、呼吸係統功能,促進人體新陳代謝,強化消化功能等具有神奇的功效,被稱為“醫療體操”,被譽為“中華養生之瑰寶”。

太極拳的博大精深及顯著的保健醫療功效,使之以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寶貴遺產,納入世界文明寶庫,被世界人民視為古老中華文明的象征。在東南亞諸多國家中,如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等,太極拳被廣為流傳,成立了難以統計的太極修煉組織,並將其作為一種文化現象加以研究。在美國的華盛頓、紐約等大城市都設有太極拳訓練班,甚至美國的宇航員也把太極拳作為定期的訓練項目。

隨著經濟的發展,人類競爭的加劇,人們日益渴望一種與自然相融合的空間,而太極拳寓靜於動、意氣合一、中正安舒、內外相合的境界,恰恰滿足了人們的需求。可以預言,太極拳的發展將迎來新的機遇,作為中華養生的瑰寶將伴隨中華民族的重新崛起而放射出奇異和更加耀眼的光芒。

太極拳是在傳統養生法“導引術”和“吐納術”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獨特健身運動。主張“以意導氣,以氣運身”,又具有氣功內行功調心的鍛煉方法。從而也就形成了太極拳要意識、呼吸和動作密切結合,“練意、練氣、練身”內外統一的內功拳運動,“始而意動,繼而內動,再之外動”;並形成剛柔相濟、快慢有節、蓄發互變、以內勁為統馭的獨特拳法。

太極拳作為一項體育運動,之所以具有養生保健功能,其奧秘在於“一動無不動”的身體活動,能給各組織器官一定強度和量的刺激,激發和促進身體在生理、生化和形態結構上發生一係列適應性變化,使體質朝著增強的方向上轉化和發展。對於中老年人及慢性病病人來說,能推遲身體各組織器官結構和功能上的退行性變化,能有效地起到健身、療疾、延緩衰老的作用。

祖國醫學認為,人是一個有機的整體,由經絡貫通上下,溝通內外,內屬於髒腑,外絡於肢節。太極拳獨特的習練方式可有利於通經活絡。首先,我們知道,突然、強烈而持久的七情刺激,會使人體氣機紊亂和髒腑陰陽氣血失調,而太極拳卻強調全身心的放鬆,可削弱、轉移和克服內傷病的七情刺激,而有利於經絡的疏通。其次,太極拳全身性的輕慢鬆柔的適當運動,會使周身暖意融融,可加大經絡傳導速度和強度,有利於脈氣在全身上下、內外循環的經絡係統中運行,有助於經絡暢通透達,使氣血充盈灌注全身,濡養各髒腑組織器官,營陰陽,維持和保護機體功能,加大抗禦病邪和自我修複能力。第三,太極拳運動中,腰部的旋轉,四肢的屈伸所構成的纏繞運動會對全身300多個穴位產生不同的牽拉、擰擠和按摩作用。這實際上是一種自我按摩,能起到類似針刺的作用,活躍經絡,激發經氣,疏通經絡和調整虛實,加強維持並聯係各組織器官的生理功能,使其處於協調有序狀態。

太極拳是非常講究天人合一、形神合一養生術,太極拳的動靜結合,動中求靜,以靜禦動和雖動猶靜,使太極拳更符合運動適度的健身原則;同時太極拳獨特的心靜用意,使心更易入靜,可有效阻斷過分亢進和熾烈地七情對氣血的幹擾和逆亂影響,護衛“元神”正常發揮其調控人體身心健康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