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林中最常見的長兵器是槍、棍、大刀三種。

在武林中,槍被譽為“百器之王”。俗語說“槍紮一條線”,要求紮出平直,即所謂“中平槍,槍中王,當中一點最難防”。槍法以攔、拿、紮為主,兼有劈、崩、挑、撥、帶、拉、圈、架諸法。唐末名將王彥章擅使鐵槍,人稱“王鐵槍”。宋代名將嶽飛、楊再興均是槍術名家。南宋時,山東濰州(今萊州市)人楊四娘以槍法縱橫南北,自稱“二十年梨花槍,天下無敵手”。

棍是曆史最悠久的長兵器,最早被叫做“殳”(古時的殳有棱無刃)。棍有多種,從形製上分,有長棍、齊眉棍、三節棍、梢子棍等;從質地上分,有木棍、鐵棍、銅棍等,以木棍最常見。

早期的棍多以棗木製成,取其堅實沉重。後來改用白蠟杆,取其有韌性,較輕便。棍法以威猛快速為上,多有旋掃及舞花動作,打擊空間較大,故稱“棍打一大片”。少林棍、昆吾棍都是比較著名的棍法。

三節棍是將三節短木棍用鐵環連在一起,可收可放,夭矯多變。梢子棍是在棍之末端以鐵環連一短棍,在應敵時可收到出其不意的效果。三節棍和梢子棍都比較難練,稍有不慎,容易傷著自身。

大刀是將刀身後裝上長柄,又名“春秋大刀”“偃月刀”“長刀”。唐代大刀全長達3米,重7.5公斤,兩麵有刃,稱為“陌刀”,當時軍中專門組建有陌刀隊。如今武林中所用大刀皆是一麵有刃。另有一種樸刀,其刀柄比大刀的短些,刀身窄長,也是雙手使用。樸刀套路目前仍有流傳。

在長兵器中另外還有幾種。戟在南北朝以前是一種流行兵器,有長柄單戟和短柄雙戟兩類。短柄雙戟屬於短兵器。長柄單戟又分兩種:在末端置有左右兩個月牙的,叫“方天戟”;僅有一側有月牙的,叫“青龍戟”。東漢末年,呂布是使戟的能手,曹操善於使短戟。目前武林中仍有演練者。

叉是一種常見的兵器,古代多為獵戶所用。末端分兩股的,名“牛角叉”;末端分三股的,名“三頭叉”或“三角叉”,俗稱“虎叉”。叉法本於槍法,重在中平一勢,也可鎖拿對方兵器。練叉者多在叉身上套上若幹鐵環,演練時可嘩嘩作響。也有人能使叉在全身上下滾動,俗稱“滾叉”,頗具觀賞性。

鏟是一種不多見的兵器,最早是農村用的除草工具。鏟杆的前後都裝有兵刃,前端是一個彎月形的鏟,內凹,月牙朝外;尾部是一個斧狀的鏟柄,末端開刃。相傳鏟最初又名“方便鏟”或“月牙鏟”,演練時身法輕盈而別致,有推、壓、拍、支、滾、鏟、截、挑等擊法,其招式命名也多與佛教有關。

鈀也是從農具演變而來的兵器,其末端裝九齒鐵鈀,齒鋒利如釘。鈀全長24米左右,重25公斤,可拍擊,亦可防禦,在明代抗倭戰爭中曾為軍中利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