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春節的來曆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宋代大詩人王安石用他的一首《元日》,描繪了我國古代春節的景象。春節,是我國最盛大、最隆重的傳統節日。春節不僅僅指年三十那一天,而是從除夕開始,到正月初七結束。還有不少地方會到正月十五才算結束春節。
春節古時並不是指歲首,而是指立春之節。立春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一個節氣,是迎春的節日,對於古時的人們來說,春天是充滿勃勃生機的節氣,俗話說:“一年之計在於春。”可見人們對於春天的殷殷期待。立春在中華傳統中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節日,古代帝王都會在立春前三天開始準備祭祀活動以表達對天時的尊重。立春是一年四季循環的開端,而歲首是新的年度周期的開始。歲首在幾千年前被稱為新正、新歲、元日、正旦等等,而民間則習慣稱之為年或者大年。由於立春和歲首在同一時段之內,所以人們經常都是在慶賀歲首的同時喜迎新春,慢慢地隨著自然時序與民俗時序相互的融合,這兩個節日合並為了一個重要的節日。辛亥革命以後,打破了王朝紀年,推行了西曆,使用公元紀年,但仍繼續保留農曆紀年法,農曆與公曆並行,將公曆1月1日定為元旦,農曆正月初一的歲首改名為“春節”。
春節是我們生活中最重要的節日,是全家老少團聚的節日,也就成為最繁忙的節日。春節的活動是非常豐富的,包括忙年、迎年、拜年、祭祖等。為了我們的身體健康,接下來,就從幾個方麵談談春節的醫療保健。
(二)春節飲食多注意
1.春節的飲
從傳統習慣來說,一進臘月,許多敏感的人就開始嗅到那濃厚的年味兒了,一直到正月十五或者二月二,人們都沉浸在過年的喜悅之中。這陣子,吃喝應酬就開始多了起來,成年人喝得最多的飲品就是酒。每年就數過年這陣子喝酒最多、最頻繁。
在我國古代,酒曾被視作一種藥物,除了作為飲用品外,其最大的作用就是用來治療疾病。
酒是用穀類和酒曲釀造而成,其氣濃烈而質清,味甘辛而性熱,無毒。具有溫通血脈、益脾暖胃、開結化瘀、利筋骨、舒關節、潤皮膚、去寒濕等功效,班固在《前漢書·食貨誌》中就稱酒為“百藥之長”。
“無酒不歡”,酒有助興作用,相信這是酒受歡迎的原因。事物都有兩麵性,酒也一樣。酒精對人腦有興奮和麻痹的作用,少量的酒精確實能令人開心,還可擴張血管、促進血液循環。相反,大量的酒精會導致酒精性肝硬化,增加心髒的負擔,人的理性控製能力在酒精的作用下也會降低。”
《黃帝內經》中有言:“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而去。今時之人不然也,以酒為漿,以妄為常,醉以入房,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滿,不事禦神,務快其心,逆於生樂,起居無節,故半百而衰。”其所示大意就是:酒隻能適量飲用,不能當成湯漿一樣大量食飲。
健康飲酒,也有一些需要知道的小常識:首先,酒還是喝熱一點的比較好,老年人都習慣把酒溫一下再喝,是因為酒加溫後飲用不但芳香適口,還可揮發掉醛類有害物質,減少有害成分。其次,空腹時盡量不要飲酒,飲酒同時進食的話,酒精就會受胃酸的幹擾,吸收緩慢,不易醉。也不要多種酒混合飲,因為各種酒成分、含量不同,互相混雜會起變化。再次,酒後不宜洗澡,因為酒後體內的葡萄糖在洗澡時會被體力活動消耗掉,引起血糖含量減少,體溫急劇下降,對健康不利。
古時候,醫生看病,常用酒來治療疾病,古時“醫”字從酉(酒),即說明了酒與醫藥的密切關係。隨著社會科學的進步和醫藥知識的不斷豐富,人們逐漸認識到酒不僅本身可以治病,酒也是一種良好的有機溶劑,與中藥相互配合,可以起到更好的治療作用,於是產生了藥酒。而將藥酒作春節宴會用酒已經成為了一種流行趨勢。需要提醒大家的是,某些藥物成分可能跟食物成分發生矛盾,或起化學變化,所以一定要謹慎使用。
無論路途遙遠、車船勞頓,回家吃頓團圓的年夜飯是春節中最重要的事情了,所以年夜飯基本上都是美酒佳肴,豪飲暢談,一頓飯持續三四個小時還下不了桌,一直喝到半夜。可是很多人都不知道,睡前飲酒主要有兩大弊端:一是對中樞神經有害,直接破壞神經係統的興奮與抑製的平衡,使大腦難以達到真正平衡的目的;二是酒進入人體內要靠肝髒解毒,夜晚入睡後,代謝緩慢,肝的解酒功能也隨著減弱,有害物質容易積存在肝髒,故對健康有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