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弄香茗
——記上海大可堂茶園
如果說方方正正的四合院,就像是老北京醇厚曆史的身份證,那麼在上海,那一條條深邃的裏弄,就是寫滿陳舊故事的日記簿。
襄陽南路,是老上海心目中的標誌性馬路,很多名人政要、藝術家或者企業家,都曾經在此一遊,留下來不少生活的印記。而在那深弄盡頭,很多若隱若現的老洋房,仿佛是散失的幾片散頁,點點滴滴地記錄下舊上海的絢爛年華。
在這些充滿神秘色彩的洋房之中,有這樣一棟三層花園樓宇,門口大得從容,庭院鬱鬱蔥蔥,於那古老的氣息之中散發出了一股獨有的魅力,吸引了路人的注意力。
黑色雕花的鐵門,讓人立馬感覺到當中的氣派;自然生長的老樹四周,環繞了一圈精心雕琢的盆景,讓人一下子就聯想到了書本上記載著的古老莊園。而院子裏一塊碩大的長方形石碑,悄無聲息地給好奇的大家揭開了自身的謎底。
原來,這裏就是上海赫赫有名的大可堂茶園,就是當今來滬的各路明星都爭相落腳的休閑佳所。而這篇遊記,則是出於當代著名學者餘秋雨教授之手,其中的“此園既成,避繁華於深巷,享幽靜於當世,集群賢於雨夕,散勝會於霜晨,不失為海上一蘊藉之去處也”,讓人印象尤為深刻。
據說,此樓始建於1933年,是當時一位著名的法國設計師應浙江某富商要求所建。法式建築一向都奢華大氣,裏邊的裝飾家居亦然。
不管是名貴的巴洛克風格老沙發,亦或是已經泛黃的意大利水晶吊燈,不管是百年前的德國象牙鍵鋼琴,亦或是長成喇叭花形的英國留聲機,不管是造型華貴的羅馬老式擺鍾,亦或是鐵鍵英文打字機,以及那充滿曆史氣息的線裝書、上海月份牌、各種顏色但已有些斑駁的絲絨靠墊、曲線柔曼的大弧度原木深色樓梯、看得見風景的三樓小陽台……大可堂裏的一切,似乎都在提醒我們這裏古色古香的韻味十足。
作為茶的故鄉,中國的茶品數不勝數,可是上海大可堂茶莊,“弱水三千,隻取一瓢飲”,主打項目就一個——雲南普洱茶。
都說“茶要喝新,酒要喝陳”,但是這句老話卻不能照搬到普洱茶的身上。因為對於普洱茶,則是越陳越好,越有一份獨特的曆史歸屬感。
作為茶品中“可以喝的古董”,大可堂“堂主”張奇明坦言,他當初是因為愛收藏,才開始迷戀上普洱茶,並且從此一發不可收拾。
在大可堂寬敞的大廳之中,有一隻頂天立地的櫥櫃特別紮眼。裏邊,福元昌、宋聘號、同興早期圓茶、陳雲號等近50款“號字級”,分別從清末到解放前夕的普洱老茶在玻璃板後列成一排排方陣,等待著那個懂它的人投來驚豔的目光。
而在另一邊的落地櫃內,也同樣陳列著70餘款從解放初期到20世紀90年代生產的普洱茶,其中包括紅印圓茶、藍印鐵餅等名款,供各個愛好者賞鑒。
在大可堂,不僅茶品豐富,錯落分布的包房,也都各有特色。盡管西式建築,洋溢情調,包廂取名卻充滿了地地道道的雲南本土氣息,什麼“革登”、“猛庫”、“莽枝”、“無量山”、“巴達山”、“班章”等,都是雲南當地著名的茶山或者茶園。
現如今,大可堂公司正在籌建上海的第一家普洱茶博物館,並力爭把它辦成弘揚中國茶文化特別是普洱茶文化的交流平台。
雖然身處中國第一繁華大都市,但是大可堂的“堂主”張奇明認為,在時尚的麵前,傳統與之相較,也有其獨特的魅力。因此,他完全有信心將普洱茶這一曆史名茶,完全融入到這樣一個國際性的舞台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