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體上看,泰山人文景觀與自然景觀的審美呼應,確實缺乏自覺。在古代園林理論日漸成熟的曆史條件下,更見其局限性和落後性。古代園林理論已提供許多人文景觀和自然景觀完美結合的寶貴經驗。如山景園林貴乎自然,應以山景為主調;人文建築要有利於觀賞自然風光,起點景、觀景作用;山林屋宇宜隱不宜顯,宜散不宜聚,宜低不宜高,宜麓不宜頂;建築用材、造型、色彩貴乎淳樸,與山林野趣相適應;觀覽線路宜曲不宜直,小徑應多於主道,等等。古人甚至也已認識到,有時在美麗的自然景觀旁邊,最好不設亭台等人文景觀,所謂“要知風月無邊處,不著亭台更自奇”(方蒙仲《采芹亭》)。由於種種曆史原因,這些審美法則大多為泰山景觀配置整體構思所忽視。如過於熱衷大紅、大黃、大綠的皇家色彩,就與泰山青蒼山林色澤不協調。試與其他名山那些青磚、灰瓦、藍簷的道觀相比,就更能確證這一點。峨眉佛教聖地,許多寺廟的建材也無奢華虛浮,有的甚至不施漆粉,反而能與蒼鬱山林渾然一體。泰山觀覽線路高度集中東路,既可惜了滿山大好風光,又造成客流擁塞,使山間幾成鬧市;而青城山卻主次線路交織,分支小徑叉到眾多山峰,於廣泛領略自然美,孰優孰劣,判然分明。即以泰山景觀本身而言,相對來說,較之東路金碧輝煌的宗教建築,那些掩映於山林深處的佛寺如普照、靈岩等,其選址、結體、造型、色澤,反而更易於與山林美景相協調,體現出一種清虛、幽麗之美。隻是馮玉祥先生捐建的小學,堵立於普照寺前的道口,雖是德政遺跡,在審美建構上卻是一個明顯失誤。而如果換上一兩個小品點綴、過渡一下,將更有利於對普照寺及其周圍山林美的觀賞。較之炫耀富麗、尊貴的銅亭、鐵塔,那選材、造型更為樸質的石亭、無字碑和石佛塔,或許更能與泰山崇高美產生審美同構,也更加耐人尋味。這許許多多經驗教訓,不值得人們深長思之和認真總結嗎?揭出以上種種,決非苛求古人,而是為了提醒今人,繼承並超越前人,改進泰山景觀配置,避免亂建人文設施(特別是假古董),追求俗氣的金碧輝煌。而這些不良傾向,又確實在泰山和其他景區存在並蔓延著,並在“繼承傳統”的命義下進行。因此,拙文對泰山景觀整體構思的反省,決非無的放矢。
對泰山景觀配置整體構思的審察啟示我們,任何一個民族的旅遊景觀建設,雖然不能脫離各自的民族文化,卻可以並應該不斷拋棄那些不適應社會發展的過時因素,繼承並發揚真正的民族文化精華,使旅遊景觀遺產煥發青春。現代中國人所希望看到的泰山,是一個既保留曆史麵目,又能充分發揮旅遊景觀經濟、政治、教育、科學、體育、審美等多種功能的古老而又年青的名山。為此,增設新的人文景觀需慎之又慎,在對舊有人文景觀充分和正確利用的同時,應著力開發豐富的自然景觀資源,並加強這方麵的宣傳。讓泰山的壯美自然風光更好地滋潤中外遊人的心田,激揚中華民族的威武人格和陽剛之氣,孕育絢爛多姿的瑰麗詩意!
(本文由《對泰山景觀的再認識》和《泰山景觀配置的整體構思》兩文合並而成,原文分載《旅遊學刊》四卷二期和1991年第4期)
注釋:
[1]喬治·桑塔耶那:《美感》繆靈珠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2年版,第163頁。
[2]列·斯托洛維奇:《審美價值的本質》,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4年版,第127、12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