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7章 附編(11)(2 / 3)

上麵,我們對泰山景觀整體配置的成因作了曆史回顧。那麼,站在新時代的高度,著眼於麵向未來、麵向世界,應該怎樣評價這種景觀格局呢?對它的未來發展又寄予什麼希望呢?

中華民族有著悠久的曆史,自古看重政治、倫理功利,這也影響到山嶽建設,從而使眾多名山大川有豐厚的人文景觀和人文氣息,與自然景觀相輝映。這是與歐美純粹自然園林大異其趣的景觀格局。由於同王朝政治、民族宗教、民間信仰關係更為密切,因而上述特征在泰山尤其突出,堪稱典型。泰山自古以一座“神山”、“仙山”、政治山、文化山的麵目自立於名山之林。它從一個重要側麵反映出中國古代的政治、宗教、民俗及其所依附的民族心理,從而成為“中國文化史上的一個局部的縮影”(郭沫若語)。但迄今為止,許多讚美泰山人文景觀的研究者,並未看到這一深義,而隻是認為泰山有眾多的名勝古跡,能激發“深沉的曆史感”。而事實上,從一個重要側麵比較典型地反映出中華民族的文化模式,才是泰山的鮮明特色及其在中國和世界名山中的特殊地位。它的價值和局限也均在這裏。具有異質文化的高層次外國遊客,對此每能有敏銳感受。聯合國科教文組織官員盧卡斯先生來泰山考察後就一眼看清了這一點,指出了泰山“既是自然、又是文化的雙重遺產”特色(《走向世界》泰安專輯)。但由於民族文化的隔閡,對於這“雙重遺產”究竟如何獨特地結合,大約還是現代中國文化人更有資格回答。概要說來,泰山自然景觀是作為一種政治、宗教象征與人文景觀結合,從而從屬於人文景觀的。於此表現出的自然審美觀,是一種“君子比德”、賦予自然以政治倫理內涵的審美觀。這都表現出鮮明的民族文化特色。因此,泰山作為一個“大文物”(蘇秉琦語),對於研究中國曆史和文化具有無與倫比的價值,而它所表現出的將自然與人類、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聯係起來考慮的觀念,也有值得我們批判繼承的合理內核。

但是,名山景觀作為一種旅遊景觀,畢竟具有多重價值和功能,其中包括審美功能。而且,伴隨各國現代化的進程,都市化的發展,生活節奏的加速,人類返歸自然、觀賞自然的渴望日益增強。對於大多數國內外遊客來說,遊覽名山,主要不是研究古代曆史和文化,而是觀賞各具特色的自然風光。因此即使麵對國際旅遊,也不能一味強化古跡和其他人文景觀。從審美角度,特別從自然審美角度考察,曆史形成的泰山景觀配置整體構思和格局有無局限性呢?回答是肯定的。而有人卻認為,泰山兩種景觀結合得“極其和諧”,能“獲取最佳的觀賞效果”。我想,之所以出現認識分歧,焦點在於對“完美結合”的內涵有著不同理解,是把這種“結合”僅僅理解為二者的“合璧”,即兩種景觀的並存及有節奏地排列。如果這也是一種“結合”的話,那也隻能是注重外在空間關係的表麵、形式的“結合”,而不是從屬於共同審美本質的對立統一。唯物辯證法和現代係統論告訴我們,事物總體功能並不等於各部分相加之和,兩個美好的事物湊在一塊兒(即“合璧”),並不一定出現一個美好的關係。實際上,整飭、對稱的特征隻是多存在於古代單體、單群建築中,大型園林建設反而追求非對稱的自然、多變;而大型規整式園林在歐美倒更為多見。我認為,兩種景觀在美學上的“完美結合”,首先和主要的,應是審美意蘊、美學風格的內在統一。隻要做到這一點,即使自然景觀中隻有一個人文景觀(如錢塘江畔六和塔),不能有節奏交替出現,也能達到“完美結合”。令人遺憾的是,迄今的許多旅遊景觀研究,隻注重前者而忽視後者。上述認識分歧啟示我們,對名山景觀的研究,如果脫離曆史與邏輯相統一、矛盾的對立統一等辯證邏輯法則,而隻是靜態地排比事實和主觀感受,決難做到“綜合考察”和“總體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