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曆史悠久多姿多彩的甘肅民間民俗美術(1)(1 / 3)

甘肅地處中國西北部黃河上遊,青藏高原、內蒙古高原、黃土高原和秦巴山地交會地帶,是我們偉大祖國的文化發源地之一。早在舊石器時代就有人類繁衍生息,“武山人”頭骨化石距今3.8萬年;華池趙家岔遺址是我國舊石器出土最早遺址。新石器時代的秦安大地灣遺址早於半坡文化已為世人注目。特殊的地理位置,為甘肅文化的產生和發展提供了特殊的地理環境和民族交融的舞台。兼容高原農耕、牧獵文化為一體而形成的黃河文化,為周、秦文化發祥更具廣博的包容性;古代許多古老民族,在這裏聚散、停留、遷徙和生息,使甘肅成為漢族文化與各少數民族文化之間的交融薈萃之地,孕育了豐富多彩的多民族文化;甘肅又是古絲綢之路的繁榮通道,以經濟貿易為載體,東西文化在這裏交流並蓄,留下了種種優秀文化遺跡。以黃河文化、多民族文化和絲綢之路文化為三大源流,形成了甘肅獨有的文化形態和內涵,並以博大精深,雄渾多姿的主體內涵,包羅了中國西部文化的種種素質,成為西部文化的典範。

甘肅民間民俗美術,是甘肅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和精髓。它標誌著甘肅文化的主體(勞動者)麵貌,體現著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程度。

甘肅民間民俗美術曆史悠久,源遠流長。肅北大黑溝等地的岩畫,畫麵內容多為射獵、放牧、練武、乘馬作戰和各種動物,留下史詩般牧獵民族粗拙恢宏的民間美術;秦安大地灣的地畫,距今7800年,是目前我國發現最早的農耕民族繪畫資料。彩陶文化遍布黃河、涇、渭、洮、莊浪等河流流域及全省境內。最大的陶器發現於甘肅,齊家文化和辛店文化中的彩陶人頭器蓋和人體雕塑是世界最早的雕塑品。彩陶藝術,在甘肅境內整個新石器時代處於高度繁榮狀態,以其精美的造型和斑斕的圖案,甘肅被譽為彩陶之鄉。積石山保安族東鄉族撒拉族自治縣三坪村出土的小底、圓腹、大漩渦紋彩陶被專家稱為“彩陶王”。吹奏樂器陶塤最早出土於玉門火燒溝;永登縣東山坪出土的彩陶鼓,是我國現存最早的一種打擊樂器。武威縣出土的舞蹈紋彩陶盆是繼青海上孫家寨出土舞蹈紋彩陶盆之後又一重大收獲。彩陶藝術集雕塑、繪畫、音樂、舞蹈為一體,反映了新石器時代甘肅民間藝術的成就。武威雷台的東漢銅奔馬,代表了青銅器藝術的最高成就。以莫高窟、麥積山、炳靈寺為代表的石窟遍布全省,集繪畫、雕塑、建築藝術之大成,橫跨1500多年的曆史。發現於張掖的金代四美圖民間木版畫,是我國目前發現最早、堪稱中國木版畫史上的稀世珍品。藏傳佛教六大寺院之一的拉卜楞寺,是藏傳佛教藝術寶庫;被譽為中國“麥加”的臨夏市,集中國伊斯蘭教建築藝術之精華。

特別值得重視的是,近年我們在考查民間民俗美術的同時,又在甘肅慶陽發現了黃帝廟塑像。另外,此廟牆上也繪有黃帝在天宮率領群神壁畫,它們和秦安的女媧像如出一轍。這些也證實了甘肅隴東是中國遠古人類活動最早地區之一,這裏的文化是先秦文化的薈萃,也是中國民間民族文化的源頭之一。

甘肅民間民俗美術有著深厚的曆史文化底蘊。甘肅人民創造了燦爛的古代民間藝術,同樣也創造出了輝煌的現代民間藝術,使甘肅民間民俗美術在祖國文化寶庫中熠熠生輝。

民俗美術

民俗美術是人們在直接用於生產、生活、民俗活動的器皿上有意識地加以一定的裝飾工藝及造型加工,使其不僅可以用於生產、生活及民俗活動,作為工具或藉此賴以生存的物質條件,而且給其賦予了精神寄托,即人們的審美情趣。

生產勞動工具和交通設施,較突出的有水車、風車、織機、織錦帶和握橋等。

蘭州水車

據傳源於明嘉靖年蘭州人段續仿雲南筒車所創。蘭州水車比筒車結構複雜,工藝更加精細,造型更加優美,形成了自己特有的風格。蘭州水車大的直徑達23米,車軸直徑就達一米,雙層輻條,內外三圈橫輻,最外兩圈橫輻間用木條製成矩形,橫笠間格,既加固了水車外圈,又增加了工藝造型,可帶48個長方形提水木鬥,水車主體全用木料卯榫結合。這一生產工具,以它精巧的工藝,獨特的造型,成為蘭州的象征。

握橋

亦稱伸臂木梁橋。是甘肅獨有的一種交通設施,現存握橋結構精巧、建築宏大者有渭源的灞陵握橋和興隆山握橋。在隴南文縣一帶白水江上隨處可見。橋體為弧形,純木結構,無橋墩,橋上建橋亭長廊,兩邊設木欄杆,橋頭有橋亭,飛簷縱橫,雕梁畫棟,亭壁彩繪飛禽走獸、花卉山水、人物、神話等各種圖案,典雅壯觀。

風車

是分離糧食與雜質的生產工具,全木結構,其造型近似蝸牛,左側為半圓弧形封閉,中間有一軸,上有四木葉片,軸柄在前,是風輪,風輪前有一活動葉片,可控製風力。右側方口為草料口,上部有一漏鬥形方口為進料處,前後各有一下斜方出口,前出淨糧,後出石土等雜物。搖動風輪,控製活動葉片,就可以根據不同的糧食,進行清理。風車構思巧妙,造型奇特,有的還配以雕刻或彩繪,具有一定的藝術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