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四庫全書》的修書緣起(1)(1 / 3)

《四庫全書》自成書起就被稱為“千古巨製,文化淵藪”,可謂是我國古代文化思想遺產之總彙,在中國學術文化發展史上乃至世界文化史上均占有重要地位。

四庫全書是一部百科全書式的叢書,“叢”即是“總”的意思,含有聚集與眾多的意思。叢書就是把各種單獨的著作彙集起來編成一部內容豐富、法和《四庫全書》豐富的內容和浩瀚的篇幅相媲美,這部包羅萬象、精華薈萃的《四庫全書》堪稱古今叢書之最。

《四庫全書》是一部官修叢書。為了編撰這部大型叢書,乾隆帝動用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集中了大約四千餘人,編修過程曆時十五年之久,可謂是中國文化史上最浩大的修書工程。全書共收錄了圖書三千五百零三種,計七萬九千餘卷,三萬六千餘冊,基本上囊括了我國18世紀中葉以前所有的著作,是我國古代叢書前所未有的大結集。全書共有九億九千多萬字,如果把全書的書頁逐頁連接,可以繞地球赤道一又三分之一周。《四庫全書》在學術界影響深遠,直至今天,世界上一些著名的百科全書如英國的《大英百科全書》,日本的《世界大百科事典》等都把《四庫全書》的編撰作為中國文化史上一件開天辟地的大事,以專門的章節和段落來介紹給世界各國的讀者。

(一)修書背景

清朝乾隆年間為什麼會修撰這麼一部體係龐大、內容豐富的叢書呢?這就要從當時的社會背景和統治者在文化方麵的政策說起。清朝處在封建社會的末世,但是它同其他王朝一樣,有屬於自己的輝煌繁盛時代,即“康乾盛世”。就當時國家的經濟、文化、社會的發展程度而言,並不比“漢唐盛世”遜色。

“康乾盛世”的開創者是康熙帝。康熙初年已大致確立了滿族貴族在全國的統治,但是政局尚未最後穩定。康熙帝親政後,接連采取了一係列重大的改革措施,如:清除頑固守舊的鼇拜集團、實行開明政治、削三藩維護中央集權、收複台灣等等。以上措施的成功實行為清王朝創造了一個日益安定的政治局麵,使整個社會走上了休養生息的軌道。康熙帝還頒布了一些有利於農業生產的政令,如獎勵墾荒、修治黃河、減輕賦稅、賑濟災荒等等。雍正年間,又進一步實行了“攤丁入畝”的賦稅改革。這一切,促進了社會經濟的恢複和發展,帶來了“海內久安”“民生富庶”的興盛景象。

乾隆時期,清代社會在康熙帝所開創的盛世基礎上繼續發展。此時清王朝的國力也達到了巔峰。據記載,清朝全國耕地麵積已經遠遠超過明朝末年,人口總數已經突破了兩億;工商業日益繁榮,城市相繼興起,生產的規模和水平在許多方麵都超過了前代。財富的大量積累,使封建國家庫府充盈。當時清政府的收入每年可達三千多萬兩,國庫貯銀常在七八千萬兩左右。

國家富足、社會安定,這些都是文化事業得以發展的基礎和契機。清政府之所以能夠在乾隆年間集中巨大的人力、物力,花費數十年的時間從事《四庫全書》的編撰,與“康乾盛世”的時代背景是分不開的。

在乾隆以前,由朝廷出麵組織文人士子編纂書籍的做法就很盛行。有人做過粗略的計算,僅康熙一朝由官方舉行的修書活動就多達三四十起,所修書籍除大量的注經作品外,還有不少工具書,如大家所熟知的《康熙字典》《淵鑒類函》等等。舉世聞名的大類書《古今圖書集成》也修於此時,該書從康熙三十九年開始修撰,到雍正初年後完成,多達一萬卷,僅次於明代的《永樂大典》。

但是,如果認為清朝統治者之所以修書僅僅是出於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愛好和熱衷,那未免太簡單了。在封建社會,統治者的文化政策從來是與政治上的需要緊密地聯係在一起的,清朝的統治者在這一點上也不例外。

康乾盛世是清朝封建統治者加強中央集權的時代。在思想文化方麵一向實行文化專製統治,用高壓和籠絡的雙重政策對付知識分子,以便讓他們為自己服務。

清朝的統治者是不允許文人對自己的專製統治表示任何不滿和異議的。清代皇帝常常在文人和官員的詩文和著述裏挑毛病,一旦認為是汙蔑大清或是觸犯忌諱的,就給作者加上“心懷不軌”“圖謀叛逆”的罪名大肆殺戮。這就是人們常說的盛行於康雍乾三朝的文字獄。比較著名的有康熙朝的“明史案”和“《南山集》獄”,雍正朝的“呂留良案”等。“明史案”發生在康熙初年。浙江大富商莊廷鑨從鄰居手中購買到明朝大學士朱國楨編寫的《明史》,原書並未修撰完成,於是他請人續補明崇禎朝和南明史事,用自己的名字刊刻出版。由於書中寫到清努爾哈赤皇帝曾接受明朝的封號,而此書被人告發時莊廷鑨已死,遂被開棺戮屍,他的父兄弟侄皆被問斬,全案株連致死七十多人,連為此書作序、校對、刻印乃至售書、買書之人都牽連其中,無辜受難。康熙末年,桐城人戴名世在其所著的《南山集》裏引用《滇黔記聞》中的材料,對南明王朝寄以同情,又主張在《明史》中為南明三帝立傳,也遭到清政府的迫害。他本人被殺,同族人大多受到了牽連。雍正六年,湖南人曾靜派弟子張熙給川陝總督嶽鍾琪書信,信中說他是宋代名將嶽飛的後裔,讓他舉兵反清,嶽鍾琪將其告發。曾靜之所以這麼做,是受了浙江大學者呂留良著作的影響。呂留良早死,因此被戮屍,兒子和兩名門生被殺害,孫子被發配到邊疆,呂家婦孺都被貶為奴隸。隻有曾、張二人,雍正帝認為其“誤信邪說”、已經悔罪,從寬發落。但是到乾隆帝即位時,還是難逃一死。後來雍正帝暴斃,世人對其死因議論紛紛、眾說紛紜,有的說是被呂留良的孫女呂四娘入宮刺死,有的說是暴病而亡,當然傳說並不是曆史事實,但它卻反映了老百姓對封建社會統治者專橫殘暴的痛恨,也表達了他們對弱者和遭受迫害者的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