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四庫全書》在學術界的影響
《四庫全書》是我國曆史上第一部大型的百科全書,它為我國古代文化遺產的保存與整理作出了十分重要的貢獻。
《四庫全書》的貢獻之一,是著錄和彙集了極其豐富的古代曆史典籍。
我國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有著悠久的曆史文化。最早的古籍到現在至少有三千多年的曆史。目前我們可以見到的古籍,仍有七八萬種之多。
《四庫全書》的貢獻之二,是書中保存了很多珍稀的古籍和善本。
《四庫全書》的工作人員在挑選全書的底本時,非常注意擇善而從之,因此采用了很多世間罕見的宋元甚至更早的刻本和舊抄本,這些珍稀的古本隻有很少是來自內府的,絕大多數是在大規模的征書活動中發掘出來的。如宋代的《太平寰宇記》,這是一部宋以後的地誌學著作。而從《永樂大典》中輯出的三百八十八種古佚書,則更是全書的精華,有許多價值較高的名著。如薛居正的《舊五代史》等。
《四庫全書》的貢獻之三,是從學術角度對前朝文化做了一次比較全麵的總結。四庫的館臣學者們,在編書之際,力圖體現“辨章學術、考鏡源流”的修書宗旨。這種評價和總結,集中體現在《四庫全書總目》的總序、小序的提要當中。通過這種小序、總序提要相結合的學術性質的總結,本書要旨和相關點被有規則地貫穿綜合起來,人們不僅了解了某書的具體內容,還了解到其在當時文化體係中的作用與地位,以及它的學術淵源關係。這樣,人們從《四庫全書》看到的,就不是一部獨立的著作,而是一個有機的知識整體,一個相對完整的文化世界。
《四庫全書》在我國學術文化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並且在整理古籍方麵為我們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影響了我國後來的整個學術界。《四庫全書》還使目錄學一舉成為十分興盛的“顯學”。同時《四庫全書》對我國的出版刊刻事業也產生了積極深遠的影響。
(二)大規模地禁毀書籍及其惡果
乾隆帝在全國大量征收古籍的同時,推行極端的文化專製主義,大量地刪改銷毀書籍,給我國的文化典籍帶來了一場空前的浩劫。
由於清朝的統治階級害怕人民反清,因此,記載明清之際曆史事實的書籍紛紛遭遇滅頂之災。如張鼐的《遼夷略》等。專製的乾隆帝又認為僅僅是查禁了明末清初的著作是不夠的,其他反抗外族入侵的著作同樣可以激起人民的反清意識。這樣一來,查禁書籍的時期就不止於明末清初而要上溯到宋元了。清朝統治者的大規模毀書禁書,給我國古代文化造成了難以彌補的損失,惡果嚴重。而明清之際的著作被大量禁毀,幾乎使我國15世紀到17世紀的曆史成為空白。更為嚴重的是文字獄的極端盛行,大大禁錮了人民的思想,嚴重阻礙了學術的發展。即使到了19世紀,我國文壇依舊被“萬馬齊喑”的沉悶氣氛所籠罩。清統治者在文化方麵的專製統治,是我們必須予以揭露和加以批判的。
而到了21世紀的今天,幸存下來的《四庫全書》究竟命運如何,這是關心《四庫全書》的人們不禁要問的問題。解放後,我國對《四庫全書》做了比較完備的保存工作,將文津、文溯、文瀾閣的三部叢書都作為寶貴的文化遺產加以精心保護。文津閣全書一直由北京圖書館收藏,至今保存完好。飽經曆史磨難的文瀾閣叢書最後落戶在浙江圖書館,文溯閣叢書則由遼寧圖書館轉至甘肅省博物館。《四庫全書》這筆極其寶貴的中華民族的文化曆史遺產,在今後將得到更加充分的研究和利用,從而為我們國家的文化事業發揮更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