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集和狩獵
采集和狩獵是人類最早的一種經濟生活方式,盛行於舊石器時代。由於這種生活方式不能滿足人類對食物的需求,早期人類處在饑餓困苦的境地,不能夠大量繁殖,許多人十幾歲就夭折了。采集和狩獵的生活方式在後來逐漸發展成原始農業和畜牧業。
血緣家族
舊石器時代早中期的社會組織是血緣家族。在家族中,婚姻按班輩劃分,所有的兄弟姊妹都可互為夫妻,而不同班輩之間的婚姻關係則被排斥。一個血緣家族就是一個公社,家族內部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是平等的,人們集體生產、共同消費,沒有剝削現象。
氏族製度的形成
氏族是以血緣關係結合起來的、自然形成的人類共同體,是繼原始群之後的社會組織與經濟組織的基本單位。氏族製度先後經曆了母係氏族和父係氏族兩個階段。氏族內部管理實行原始民主製,對婚姻有嚴格的規定。成員們彼此之間的關係是平等的,有互相幫助和保護的義務。
定居和農業時代
距今約11萬年前,人類由狩獵和采集時代過渡到了定居和農業時代,曆史上稱為“農業革命”。這個時期也是舊石器時代向新石器時代過渡的時期,磨光石器為以後的農耕準備了勞動工具;陶器既可用來盛物,也可用來澆水,也是發展農業的重要條件。一股認為農業文明的首發之地可能是在西亞。
新石器的革命
考古學家把陶器和農業出現作為進入新石器時代的標誌。新石器時代是母係氏族公社的全盛時期,人類開始定居,從事原始農業生產,並把一些野生動物馴化成家畜,有了比較穩定的食物來源。人類還改進漁獵手段,從事製陶、紡織、木作等手工生產。新石器時代前期,氏族集團日益擴大,並營建了規模很大的聚落。人們的宗教信仰日益發展。新石器時代晚期,以原始農業為主的社會經濟開始繁榮起來,農業聚落逐漸發展並走向分化,人口快速增長。同時,犁耕技術出現,手工業分工和技術均有發展,人們已掌握冶銅技術。社會結構也隨之發生顯著變化,貧富分化加劇,宗教和政治結合在一起,掌握宗教權力和軍事權力的首領開始發動掠奪戰爭。這個時期,有些氏族部落開始向文明時代邁進。
最早的農業
早期人類在長期的采集勞動實踐中熟悉了一些植物的生長規律,並摸索到栽培的方法,從而產生了原始農業。西南亞的人最早開始種植小麥和大麥,中國人最早開始種植穀子和稻子,中美洲及秘魯則是玉米、馬鈴薯和倭瓜的故鄉。原始農業的出現,使人類開始能夠過上比較安定的生活。
最早的畜牧業
原始畜牧業是從狩獵中發展起來的。早期人類在長期狩獵的勞動實踐中,逐漸把一些動物馴化成家畜,並且讓其在馴養條件下生殖繁衍,從而出現了原始畜牧業。原始畜牧業的出現,不僅豐富了人類的肉食,而且提供了大量的乳類、油脂、皮毛、骨等產品。此外,畜牧業為農業創造了利用畜力的可能,為農業的進一步發展創造了新的條件。
母係氏族公社
大約六七千年前,母係氏族社會進入了繁榮時期。其標誌有:
(1)世係按母係血統劃分,新出生的氏族成員不管其性別,都屬於母親所在的氏族,而不屬於父親所在的氏族;(2)在原始的生產分工中,男子從事漁獵活動,婦女從事采集活動,而采集活動比漁獵活動的收獲穩定,能較可靠地供氏族成員糊口度日,故婦女在生產中起重要作用;(3)實行從母屆住;(4)婦女是氏族的管理者。
各個母係氏族公社皆有自己的名稱、墓地。在社會生活中,公社內成員信仰共同的神靈或圖騰。
在婚姻關係上,嚴禁族內通婚,實行族外通婚。在氏族公社裏,除了氏族公社成員個人日常使用的工具外,土地、房屋、牲畜等都歸氏族公社集體所有。氏族成員共同勞動,平均分配生活資料,沒有貴賤貧富之分,過著平等的生活。
父係氏族公社
父係氏族製的產生是和農業及飼養業的發展分不開的。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日漸加速,生產效率不斷提高,社會財富日漸增多,農業和飼養業已成為人們的主要生活來源,男子不再以狩獵、捕魚為主業,而是代替婦女從事農業和飼養業。隨著男子在農業、畜牧業和手工業等主要生產部門中逐漸占據主導地位,婦女在經濟上退屆次要地位,她們的職能已轉向主要從事家務勞動和生兒育女。於是,母係氏族製瓦解,父係氏族製產生。
父係氏族公社時期為考古學上的新石器時代晚期和銅石並用時代,是由氏族公社向階級社會過渡的階段。父係氏族公社的主要特征是:男子屆於支配地位,妻子從夫而屆,輩份從父係計算,財產由父係繼承。這時的婚姻形態也由對偶婚向一夫一妻製過渡。父係氏族公社內部以男子為中心分裂成若幹個大家庭,各大家庭內部又分裂成若幹個一夫一妻的小家庭。至此,以血緣為紐帶的氏族公社瓦解,以地緣為紐帶的農村公社形成,以小家庭為單位的私有製產生。隨著貧富的不斷分化,階級也逐漸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