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章 歐洲文明的誕生(5)(1 / 3)

農業中的封建生產關係是法國資本主義發展的最大障礙。農民受到封建地主的殘酷剝削,經常處於赤貧狀態,購買力受到了極大限製,導致法國工業品的國內市場異常狹小。另外,封建行會製度依然存在,而且受到專製政府的極力維護,手工業作坊無法向手工工場過渡,束縛了工業技術的進步。而且由於曆史上的封建割據,法國各地還有許多征收商品通行稅的關卡。此外,各省保留了不同的法律及司法係統,度量衡也不統一,地方行政區劃也很紊亂。這些都不利於法國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發展。

專製王朝的危機

18世紀,法國在七年戰爭中慘敗,淪為歐洲二流國家。1774年,路易十六繼位後,曾經試圖進行改革以扭轉頹勢,緩解嚴重的財政危機,卻遭到特權階級的反對,未能成功。在他統治期間,法國專製王朝陷入重重危機。政治上,中央權力分散,各自為政,官僚機構臃腫低效,地方行政混亂;經濟上,國家財政瀕於破產。由於專政政府的橫征暴斂,農村和城市的人民運動此起彼伏,全國範圍內的革命一觸即發。

第三等級

大革命前的法國社會等級製度森嚴,全國人民被劃分為三個等級。第一等級是高級僧侶,第二等級是封建貴族。第一、第二等級是封建統治階級,不納稅,享有封建特權。資產階級、手工業者、小商販、城市貧民和廣大農民等則屬於第三等級。第三等級占法國全國人口的95%以上,是被統治階級,負擔國家的各種賦稅和封建義務,沒有任何政治權利。資產階級財力雄厚,文化素養較高,政治上最成熟,因而成為第三等級的領導者。

1302年,國王腓力四世召開第一次三級會議,出席的第三等級代表都是富人,即後來的資產階級。18世紀末,資產階級領導的第三等級已成為反封建的主力軍。

爆發

1787至1789年,法國的革命形勢已經成熟。資產階級與封建貴族之間矛盾日趨尖銳,統治階級內部也發生分裂。同時,廣大勞動人民在封建專製製度的壓迫剝削下無法生存,進而鋌而走險進行反抗,鬥爭席卷全國。為緩解財政危機,1789年5月5日三級會議在凡爾賽開幕。

大革命的導火索

三級會議從1614年起曾被長期關閉。1789年5月,路易十六迫於嚴重的經濟危機和尖銳的階級矛盾,在凡爾賽宮重新召開三級會議。在這次會議上,第三等級的代表要求限製王權,取消等級區分,按人數進行表決,還提出了三個等級一起開會共同審查代表資格的建議。遭到專製政府的拒絕後,第三等級於1789年6月17日自行召開國民議會,7月9日改為製憲會議。三級會議的召開是法國大革命的導火索。

攻占巴士底獄

製憲會議召開後,路易十六暗中調動軍隊,妄圖以武力解散製憲會議並逮捕第三等級的代表。消息傳出後,巴黎人民奮起承擔保衛製憲會議的任務。至1789年7月13日深夜,巴黎絕大部分地區都處在起義者的控製之下,而關押政治犯的巴士底獄卻仍在國王軍隊的控製之下。7月14日上午9時起,巴黎各區群眾高呼“到巴士底去”的口號,扛著步槍、長矛和大刀攻向巴士底獄。經過4個小時的激烈戰鬥,終於攻下了這座堡壘。攻占巴士底獄是巴黎人民的偉大勝利,標誌著法國大革命的開始。

革命第一階段——君主立憲派執政

巴黎人民取得7月14日起義的勝利後,製憲會議成為國家最高權力機關,起主導作用的是由大資產階級和自由派貴族構成的君主立憲派。從8月起,製憲會議頒布《八月法令》,後又正式發表《人權宣言》,宣布廢除貴族製度、取消行會製度、沒收並拍賣教會財產。但由於立憲派持維持現狀、保留王權的保守妥協態度,最終被1792年8月10日巴黎人民第二次武裝起義推翻。

頒布《八月法令》

風起雲湧的農民運動迫使製憲會議首先將廢除封建製度提上日程。1789年8月5至11日,製憲會議正式用書麵形式通過了關於廢除封建特權的一係列法令,宣布廢除農奴製度,取消教會的什一稅和領主法庭等封建製度與特權,此外還規定用贖買的方式廢除源於土地的封建義務。這些法令統稱為《八月法令》。它是由君主立憲派控製的製憲會議頒布的第一個立法文件,從根本上廢除了封建製度,在法律上否定了封建土地所有製。《八月法令》是法國革命者改造國家的重要一步,但並沒有給農民帶來實質性的好處。

《人權宣言》

1789年8月26日,製憲會議發布了大革命的綱領性文件——《人權和公民權宣言》,簡稱《人權宣言》。全文共17條,其核心內容是人權與法治。主要內容包括:人人生而自由平等,每個人都有獲得自由、財產、安全和反抗壓迫的權利,主權在民;公民都應當有言論、著述和出版自由;私有財產是“神聖不可侵犯的權利”。《人權宣言》第一次以法律的形式肯定了18世紀啟蒙思想家的自由、平等、民主、博愛等資產階級理論和主張,打擊了封建製度和思想,增強了人民的革命意識,促進了整個歐洲反封建革命的深入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