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章 歐洲文明的誕生(9)(1 / 3)

1836年,倫敦工人協會成立。1837年6月,協會擬定一個爭取普選權的綱領性文件,並於1838年5月8日以《人民憲章》的名稱發表,“憲章運動”由此得名。這場運動得到了全國各地勞動人民的廣泛支持,1839年運動進入第一次高潮。2月4日,全英國的憲章派在倫敦召開第一屆國民公會,與會者分裂為左派、右派和中派。

11月3日,左派在新港發動武裝起義,結果失敗,從而宣告了憲章運動第一階段的結束。

全國憲章派協會

鑒於前一階段組織渙散對憲章運動的消極影響,1840年7月24日,英國32個城市和地區的代表在曼徹斯特通過決議,成立“全國憲章派協會”,其宗旨是“實現下院的徹底改革,使下院能全麵忠實地代表聯合王國的全體人員”,為了“達到這一目的,隻宜采取和平和合法的手段”。協會在全國各地設有幾百個分會,入會者必須填寫誌願書,表示讚成憲章運動的原則,並領取會員證,繳納會費,參加所在地區的基層組織的活動。全國憲章派協會被恩格斯稱之為“第一個近代工人政黨”。在全國憲章派協會的領導下,憲章運動又開始活躍起來。1842年55月,全國憲章派協會的負責人向下院遞交了署有300多萬人簽名的第二次請願書,第二次憲章運動達到高潮。請願書除要求普選權外,還提出廢除新《濟貧法》、限製工時和實行政教分離等要求,但被議會否決。

1848年憲章運動

1847年,英國再度爆發經濟危機,憲章運動重新興起。全國憲章派協會擬定了第三份請願書,參加簽名的人數達550萬。第三次請願書提出,議會中應有工人代表並實行工人和勞動階級代表製定的法律。1848年春,法國二月革命的消息鼓舞了英國的憲章派和工人群眾。各地舉行群眾大會的次數越來越多,規模也越來越大。1848年4月4日,憲章派在倫敦召開了第三次代表大會。4月10日,憲章派舉行大規模的群眾集會和遊行,向議會遞交新請願書。1849年7月,議會否決了憲章派的第三份請願書。

憲章運動的曆史意義

19世紀三四十年代的憲章運動雖然以失敗告終,但它在英國曆史及國際工人運動曆史上仍具有重要意義。它是英國工人階級第一次獨立的政治鬥爭,對英國以後的政治發展產生了很大的影響。英國資產階級在憲章運動中充分認識到工人階級的強大力量,因而開始被迫滿足憲章中的大部分要求。它也是世界上工人階級第一次獨立的全國性政治運動,為工人運動留下了寶貴的經驗及教訓,也為馬克思、恩格斯創立科學社會主義理論提供了重要材料。

法國裏昂工人起義

1831年和1834年,法國裏昂工人舉行了兩次武裝起義。裏昂是法國絲織業中心,有大量紡織工人。

1831年初,裏昂紡織工人掀起一場以要求提高工資為主要內容的運動,多次舉行集會、請願、遊行。由於資本家背信棄義地撕毀了“工資協定”,工人在11月21日宣布罷工,後來組織了武裝起義,但最後被政府軍隊鎮壓。1834年4月9日,由於政府逮捕和審判罷工領袖、發布禁止工人結社集會的法令,裏昂再度爆發紡織工人起義。這次起義還提出“廢除君主製度、建立共和政體”

的口號。起義群眾在同政府軍激戰6天之後,終因力量懸殊被鎮壓。

西裏西亞紡織工人起義

西裏西亞地區是德意誌的紡織業中心和亞麻布的主要產地,當地紡織工人受到資本主義和封建主義的雙重壓迫。1844年6月,西裏西亞彼得爾斯瓦尼達渥和朗根比勞兩地的織工舉行起義,起義隊伍迅速擴大到3000多人。雖然起義工人英勇奮戰,但因與政府軍眾寡懸殊,最終被鎮壓。西裏西亞織工起義推動了德意誌工人階級的鬥爭,標誌著德意誌工人階級作為獨立的力量走上政治舞台。

科學社會主義的誕生

19世紀40年代,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參加階級鬥爭實踐的基礎上,全麵研究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矛盾,批判地繼承了三大空想社會主義者聖西門、傅立葉和歐文的思想成果,創立了唯物史觀和剩餘價值論,使社會主義從空想變為科學。

1848年《共產黨宣言》的發表,標誌著科學社會主義——馬克思主義的誕生。

馬克思早期的革命活動

馬克思在中學時就樹立了為人類謀幸福的崇高誌向。進入大學後,他參加了青年黑格爾派組織的“博士俱樂部”。畢業後,馬克思在《萊茵報》任主編,多次撰文抨擊普魯士的反動統治,對勞苦大眾表示深切同情。同時他深入研究英國的經濟學和各國階級鬥爭史,創辦了《德法年鑒》,發表《導言》,第一次提出了無產階級的曆史使命以及先進的革命理論對無產階級進行革命鬥爭的重大作用,在思想上完成了從唯心主義向唯物主義的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