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57年,一些愛爾蘭流亡者在美國成立了一個秘密的革命組織——“愛爾蘭革命同誌會”,又稱“芬尼亞黨”。它的宗旨是通過武裝起義推翻英國的殖民壓迫,解放愛爾蘭。1858年3月,芬尼亞黨開始在愛爾蘭國內發展起來,人數很快發展到20萬人,參加組織的主要是工人和農民。但是,芬尼亞黨的主要領導人是一些深受布朗基主義影響的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他們從一開始就采用了狹隘的策略,計劃在小範圍組織成員內部秘密進行軍事訓練,到適當時機再發出信號,舉行武裝起義。
19世紀60年代,芬尼亞黨發動了幾次武裝起義,均遭到失敗。芬尼亞運動雖然失敗了,但它喚起了全世界勞動人民對愛爾蘭民族解放鬥爭的深切關注。
統一德意誌
19世紀中期,關於德意誌的統一有兩種主張:由奧地利領導統一的“大德意誌道路”和普魯士領導統一的“小德意誌道路”。由於普魯士的實力在奧地利之上,奧地利也無意完成德意誌統一,所以隻能走“小德意誌道路”。當時的德國無產階級還不成熟,因此采用自上而下的王朝戰爭統一德國最具可行性和現實性。
1848年革命後普魯士的變化
1848年德意誌革命後,普魯士頒布了《調整地主和農民關係法》,廢除了多項封建義務,使容克的莊園經濟逐漸轉變為資本主義性質的農場,大部分容克開始資產階級化,但仍保留許多封建殘餘。這種在保留封建土地所有製的條件下,用資本主義剝削逐漸代替農奴製剝削的方式,被稱為“普魯士道路”。1850年,普魯士頒布了《欽定憲法》,標誌著普魯士開始從封建君主製向地主——資產階級君主製過渡。在“普魯士道路”的推動下,德國的工業尤其是重工業有了長足進步。普魯士農業也獲得了巨大的發展,普魯士具備了統一德意誌的實力和條件。
民族同盟的建立
1859年7月,圖林根的民主派和普魯士的自由派在集會上要求用一個以普魯士為首的強大的中央政府代替邦聯議會。1859年8月,德意誌一些邦的自由派領袖在愛森納赫集會,號召成立一個政黨,為統一德意誌而努力。同年9月,德意誌民族同盟成立,其宗旨是支持普魯士領導德國統一。民族同盟是第一個全德性的政治組織,聯合了德意誌的自由派和激進派,在大多數邦都建立了組織。北部、中部的著名政客和許多名流、學者都參加了同盟。民族同盟不僅得到了學術文化界人士的支持,而且也得到了金融家及工業資本家的讚助。
俾斯麥的鐵血政策
1862年9月,代表容克貴族和大資產階級利益的普魯士宰相俾斯麥在議會上宣稱“德意誌的未來不在於普魯士的自由主義,而在於強權”;隻有通過“鐵和血”,即王朝戰爭,才能完成德意誌統一這就是“鐵血政策”。為實施鐵血政策,俾斯麥不經議會同意,擅自運用大量款項進行軍事改革。之後又打著德意誌民族主義的旗號,於1864年對丹麥發動了戰爭。他還故意製造普奧之間的領土糾紛,並以此作為對奧戰爭的口實。
俾斯麥的鐵血政策為普魯士統一德意誌鋪平了道路。
王朝戰爭和德意誌的統一
普魯士為了統一德國,先後發動了三次戰爭。第一次是1864年對丹麥的戰爭。普魯士拉攏奧地利,打敗丹麥,奪取了丹麥與易北河之間的石勒蘇益格和荷爾施泰因兩個公國。第二次是對奧地利的戰爭。
普魯士打敗奧地利,統一了北部德意誌。第三次是對法國的戰爭。普魯士打敗了法國,奪取了原受法國控製的南德四邦,最終完成了德意誌的統一大業。
統一意大利
1848年意大利革命後,意大利仍四分五裂。大多數國家又恢複了君主專製製度,廢除了革命時期頒布的憲法。隻有撒丁王國保留了1848年憲法,成為君主立憲製國家。此時,外國勢力對意大利的奴役也變本加厲,竭力阻撓意大利統一。因此,擺在當時意大利人民麵前的曆史任務就是通過驅逐外國勢力和消滅分裂狀態,完成統一。
“兩條道路”
19世紀五六十年代,意大利實穿紅衫的加裏波第現統一的政治和經濟條件基本成熟,但在如何統一的問題上存在著兩種截然不同的看法:以馬誌尼和加裏波第為代表的資產階級民主派,主張通過自下而上的人民革命和民族解放戰爭來統一意大利;以撒丁王國首相加富爾為代表的資產階級自由派則主張由撒丁王國領導,通過自上而下的王朝戰爭來完成國家統一。
“兩條道路”的鬥爭貫穿意大利統一運動的始終,最後以“自上而下”
道路的勝利而結束,但兩者在反對民族壓迫、爭取民族獨立的問題上立場一致,並曾經采取聯合行動。
反奧戰爭
撒丁王國首相加富爾為了統一意大利,一直積極準備反奧戰爭。
1858年7月,加富爾組織了“意大利民族協會”,並請加裏波第出任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