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兵”指不經朝廷征發而奮起禦敵抗暴的民軍。1905年《日韓保護協約》簽訂後,朝鮮大批士兵、農民和城市貧民加入了義兵隊伍。1907年日本迫使朝鮮政府簽訂了喪權辱國的《日韓新條約》,進而強行解散朝鮮軍隊,導致義兵運動進入高潮。駐紮在漢城的軍人首先暴動,隨即各地積極響應。
1908年,義兵運動擴大到全國240個郡,人數有10萬之多。各地義兵襲擊日本守備隊、憲兵隊,處死賣國官吏和親日分子。但是在日本侵略者的血腥鎮壓下,轟轟烈烈的義兵運動在1911年以失敗告終。義兵運動顯示了朝鮮人民的愛國主義精神,沉重打擊了日本侵略者。
印度民族獨立運動
1905至1908年,印度發生了近代史上第一次以爭取民族獨立、實現民族自治為目標的革命運動。
1899年,英印總督把孟加拉分割為東孟加拉(包括阿薩姆)和西孟加拉兩個省,欲挑起印度教徒與穆斯林的宗教糾紛。孟加拉人民立即掀起反分割鬥爭。1905年8月7日,加爾各答萬人大會決定以抵製英貨和開展生產運動迫使英國撤銷分割計劃。在分割法生效當天,加爾各答舉行國喪日,全城總罷業。以提拉克為首的國大黨極端派提出自治、自產、抵製英貨和民族教育四點綱領,力圖把運動引向革命道路。民族獨立運動在印度全國不斷發展。
但就在這時,國大黨溫和派卻與當局妥協,並將極端派排除出國大黨。1908年,溫和派與殖民當局破壞革命運動,逮捕提拉克。印度民族獨立運動最終失敗。
土耳其革命
1908至1909年,青年土耳其黨人以反對哈米德二世蘇丹政府的封建專製統治製度、實行君主立憲製為主要目標,發動並領導了資產階級革命。在1905年俄國革命和伊朗革命鼓舞下,1908年7月4目,青年土耳其黨人尼亞齊中尉率部在馬其頓的雷士那率先起義。
7月23日,起義軍開進薩洛尼卡,向哈米德二世發出最後通牒。哈米德二世被迫於次日宣布恢複1876年憲法、進行國會選舉。同年12月,新國會召開,青年土耳其黨領袖裏紮擔任議長。1909年4月12日,蘇丹控製的“穆罕默德聯盟”和商業買辦階級“自由聯盟”發動政變。
青年土耳其黨重建軍隊,擊敗反動軍隊,占領伊斯坦布爾,廢黜哈米德二世,另立穆罕默德五世為新蘇丹。青年土耳其黨組建政府,重掌政權。
但執政後的青年土耳其黨並未將其綱領付諸實施,帝國境內的民族壓迫依舊嚴重,土地和稅收問題亦未解決,對外則親近德國以反對老牌帝國主義國家,並加入德奧同盟,投入帝國主義戰爭。
伊朗資產階級革命
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伊朗半殖民地化程度日益加深。1905年12月,德黑蘭、大不裏士、設拉子等城市爆發了大規模的示威遊行和罷工。鬥爭持續了8個月,伊朗國王穆紮法爾丁·沙被迫同意召開第一屆議會。1906年,議會通過了伊朗曆史上第一部憲法。1907至1909年,革命者和國王反革命勢力進行了多次反複鬥爭,最終廢黜國王。1909年11月17日,第二屆議會召開,但議會中民主議員大大減少。而且新政府維護君主製,投靠外國勢力。1911年12月,伊朗反動派借英、俄軍隊入境鎮壓革命力量的機會,在德黑蘭發動政變,解散議會,恢複了卡紮爾王朝的專製統治。伊朗資產階級革命雖然失敗,但它沉重打擊了伊朗的封建製度和封建統治及英、俄帝國主義勢力,開創了伊朗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和民族解放運動的新時期。
非洲
西方列強將非洲瓜分完畢後,對其進行了殘酷的統治和掠奪。許多非洲農民被迫離開自己的土地到荒漠地區求生,一些原有的手工業、冶煉業由於帝國主義資本和商品的湧入被摧毀。不過從曆史發展的觀點來看,這個時期同時也是非洲社會變革的開始。
列強的殖民統治
政治上,英國在非洲殖民地主要實行“間接統治”,即保持部落管理形式,利用土著部落酋長對非洲人民實行分而治之的政策;法國在其非洲殖民地主要推行直接統治製度,實行“同化政策”,企圖在文化和精神上使其“法蘭西化”;德國則任命軍事長官進行直接統治。
另外,保護國製度也是列強常用的統治手段。經濟上,殖民者奪占非洲人民的大片土地,開辦農場,或者出租給當地農民耕種,實行封建的或半封建的剝削方式;為適應本國和世界市場的需要,宗主國在許多殖民地推行單一作物製;許多非洲國家盛行強迫勞動製;在非洲進行大量的工業投資,壟斷采礦業,投資開辦銀行、工廠,修建鐵路,架設電報線路,興辦海上和內河航運。
埃及阿拉比抗英鬥爭
19世紀中葉以後,埃及逐漸淪為英、法的半殖民地。1869年蘇伊士運河的開通使埃及的社會矛盾日益激化。1879年,埃及民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建立了自己的政治組織——祖國黨。1881年,在黨領袖阿拉比領導下,祖國黨發動埃及士兵起義,迫使國王召開國會,組成了祖國黨內閣。1882年,英國殖民軍大舉進攻埃及,埃及軍民英勇抵抗,先堅守亞曆山大港,接著又保衛開羅,但終因實力懸殊以及官僚地主集團的動搖和背叛,轟轟烈烈的抗英鬥爭宣告失敗。埃及完全被英國占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