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7章 歐洲文明的誕生(16)(1 / 3)

三國同盟的建立

1881年,法國從阿爾及利亞入侵突尼斯,並把它變成自己的保護國。而意大利早已覬覦突尼斯,但苦於實力不足,不能單獨對抗法國,便投靠德、奧兩國。經過談判,1882年5月20日,德、奧、意三國在維也納簽訂同盟條約。條約規定:如意大利遭到法國進攻,德、奧兩國應全力援助;如德國遭受法國侵略,意大利也應擔負同樣的義務;意大利在奧、俄戰爭時恪守中立,奧地利在德、法戰爭時恪守中立。三國同盟的矛頭指向俄國和法國。它的建立標誌著歐洲兩大軍事對抗集團的一方初步形成。

英德矛盾的發展

19世紀末,德國實力增強,其“世界政策”的外交戰略使英國的霸主地位受到嚴重威脅,英、德矛盾日益加深。德國在土耳其和非洲的擴張威脅到英國的殖民體係。

在東亞和中近東地區的爭奪使英德矛盾進一步加深。在對外貿易和資本輸出方麵,日益強大的工業生產能力和雄厚的經濟實力使德國日甚一日地排擠著英國。英德矛盾還突出地表現在爭奪海洋霸權上。隨著1898年德國通過加強海軍法案,英國逐漸把德國視為主要敵人,繼而與之展開激烈的海軍軍備競賽,矛盾衝突達到白熱化程度。到20世紀初,英德矛盾成為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主要矛盾。

三國協約的建立

為對抗三國同盟,1891至1893年,法國和俄國締結了秘密軍事同盟。隨著英德和法德之間矛盾的不斷激化,英、法兩國開始接近。

1904年4月8日,英法在倫敦簽訂一項瓜分殖民地的協約。由此,英、法之間所謂的“衷心協約”(協約國由此得名)即告建立。由於英、俄在遠東矛盾的緩和,兩國於1907年簽訂了英俄協約。至此,法俄同盟、英法協約和英俄協約組成了三國協約。它的建立標著歐洲兩大軍事對抗集團的另一方最終形成。

波斯尼亞危機

1908年9月15日,奧匈帝國和俄國舉行會談,達成秘密協定,即俄國同意奧匈帝國兼並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奧匈帝國則同意黑海海峽向俄國軍艦開放。10月7日,奧匈帝國正式宣布將波斯尼亞、黑塞哥維那並入自己的版圖。但俄國的目的還未達到,便向奧匈帝國提出抗議,並要求召開國際會議解決爭端,被德、奧堅決拒絕。在德、奧的強大壓力下,俄國被迫讓步,還向塞爾維亞施加壓力,強迫其停止反奧戰爭的動員和一切反奧行動。這場由奧匈帝國吞並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引起的國際衝突被稱為波斯尼亞危機,它加劇了協約國和同盟國在巴爾幹的矛盾,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埋下了種子。

巴爾幹戰爭

1912年10月至1913年5月,由塞爾維亞、保加利亞、希臘、門的內哥羅組成的巴爾幹同盟與土耳其進行了第一次巴爾幹戰爭。結果土耳其被迫與巴爾幹四國簽訂《倫敦條約》,將阿爾巴尼亞以外的土耳其歐洲領土割讓給巴爾幹同盟國家。之後,巴爾幹同盟內部發生對抗,以保加利亞為一方,希臘、塞爾維亞、羅馬尼亞、門的內哥羅和土耳其為另一方,又進行了第二次巴爾幹戰爭。保加利亞戰敗,被迫簽訂《布加勒斯特條約》。巴爾幹國家分裂為兩個對立集團。通過兩次巴爾幹戰爭,塞爾維亞實力大增,從而加深了它與奧匈帝國的矛盾,最終使巴爾幹成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地。

一戰爆發

20世紀初,以英、德為首的兩大帝國主義軍事集團為爭奪世界霸權,展開了激烈競爭,導致地中海地區危機頻發,局部戰爭連年不斷。世界大戰即將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