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2章 文學與藝術(4)(1 / 3)

中國畫表現範圍廣,分科細,在其漫長發展曆程中形成了舉世聞名的三大畫科:山水、人物、花鳥畫。三者各有其獨立的曆史沿革、畫風畫派及大師名作。

人物畫

以描繪和塑造人物形象為主體。人物畫出現在山水畫、花鳥畫之前,因描繪側重不同,可分為:肖像畫、故事畫、風俗畫。據記載,人物畫在春秋戰國時已達到很高水準,一直是中國傳統繪畫的主要畫科。人物畫強調“以形寫神”“氣韻生動”“形神兼備”,有獨特的藝術風格。

山水畫

中國畫的三大畫科之一,以描寫山川自然景色為主。魏晉南北朝時期,山水畫作為人物畫的背景出現,隋唐時獨立出來,兩宋時獲得極大發展,元代達到高峰。山水畫依據顏料的不同,還可分為青綠山水、金碧山水、水墨山水等。從元代起,山水畫上還多有題字和題詩、加蓋印章,進一步增添了藝術感染力。

花鳥畫中國畫的三大畫科之一,是以描繪花卉、竹石、鳥獸、蟲魚為主體的繪畫藝術。中國遠古陶器上已有簡單的花鳥圖案,這是最早的“花鳥畫”;東晉、南北朝時畫在絹帛上的花鳥畫已經形成獨立的畫科,並出現了一些專門的畫家;唐宋時趨於成熟、繁榮。

中國畫名家

中國畫反映了中國人的審美習慣,有著悠久的曆史和鮮明的民族風格,在千百年的發展中名家輩出。魏晉南北朝時期,由於上層社會對繪事的愛好和參與,湧現了一批有文化教養的上流社會知名畫家,如顧愷之等。隋唐時國家統一,經濟繁榮,吳道子、周昉等人具有鮮明中原畫風的作品占了絕對優勢,民族風格日益成熟;展子虔、李思訓、王維等人的山水畫、花鳥畫工整富麗,取得較高的成就。五代時山水、人物、花鳥等各類均得到了極大發展,以黃筌、徐熙為代表的花鳥流派對後代影響巨大;董源、巨然則為南方山水畫派的宗師。宋代承繼前朝,全麵發展了各畫種,畫派並出,空前繁榮。中期出現了以水墨寫意為主體的文人畫,講求詩書畫統一,注重筆墨情趣,是富有生命力的畫派新支。繪畫發展至元、明、清,文人畫獲得突出的發展,湧現了眾多的傑出畫家、畫派,如明中葉的“明四家”、明末清初的八大山人、清中期的“揚州八怪”等。到近代,徐悲鴻、林風眠等一大批留學海外的畫家進一步融合中西藝術,開創了中國畫的新紀元。

中國書法

中國書法曆史悠久,從甲骨文、金文演變而為大篆、小篆、隸書。到東漢、魏、晉時期,草書、楷書、行書諸體基本定型。瀏覽曆代書法藝術發展的曆程可以發現,書法演繹著中華文字藝術的成長過程,“晉人尚韻,唐人尚法,宋人尚意,元、明尚態”,隨處都散發著傳統藝術的灼人魅力。

中國書法工具

中國書法作品常用的工具是被稱作“文房四寶”的筆、墨、紙、硯。在中國悠久的文化傳統中,這些書法工具是人們日常生活中的主要書寫工具,為中國書法藝術的發展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鍾鼎文

鍾鼎文是指青銅器上的銘文。青銅器主要有禮器和樂器。禮器以鼎為代表,樂器以鍾為代表,所以把鍾鼎作為銅器的代稱,銅器上的銘文也稱作鍾鼎文。

篆書

篆書是古漢字的一種書體。有大篆、小篆之分。

火篆原來叫籀文,興起於周朝末年。小篆又叫秦篆,指秦始皇統一文字所用的書本,漢代沿用。後世所稱篆書,一般都是指小篆。小篆偏旁都有固定的形式和位置,其空虛之處盡量用筆畫填滿。

隸書

隸書,又名優佐書、史書,起源於戰國,盛行於漢代。隸書打破篆書屈曲圓轉的形體結構,變縱勢為橫勢,成寬扁狀,左右舒展,筆畫講求波磔,橫畫為蠶頭燕尾形狀,是一種具有濃重裝飾趣味的字體。隸書藝術以兩漢成就為最高。

草書

草書可分為章草、今草和狂草等類型。章草是在漢代隸書定型的同時出現的。章草的特點是保留隸書形跡,每個字獨立存存,不相連屬。今草則由章草演變而來。漢末時,張芝把章草發展成上下字筆勢牽連相通,偏旁相互假借的新草體,稱為“今草”。王羲之、智永、孫過庭等都是各有千秋的今草大家。狂草比今草更奔放,筆勢連綿回繞,字形變化繁多。唐朝時張旭和懷素開創狂草新體,用筆狂放,大氣磅礴,似龍騰虎躍,如風卷殘雲,縱橫開合,變幻無窮,具有極高的藝術魅力。

楷書

楷書,又稱正書、真書。屬隸書的變體,起源於漢代,發展於魏晉,盛行於唐代。其形體方正,筆畫有嚴格的法度,點畫、鉤弋、撇捺構成長短正斜、俯仰照應,比篆隸更富變化。楷書名家有東晉時期的王羲之、王獻之。唐代虞世南、歐陽詢、褚遂良、薛稷被稱為“初唐四大家”。唐代中期的顏真卿,其書法以拙為巧,風格雍容大度,寬博雄偉,稱為“顏體”;唐代後期的柳公權創造瘦硬挺拔、結體遒媚的“柳體”,與顏真卿的書法一起被並稱為“顏筋柳骨”。宋代楷書名家有蔡襄、蘇軾、黃庭堅、米芾。元代趙孟頫用筆圓轉秀勁,一變宋代書法風尚,後世稱為“趙體”。

瘦金體

“瘦金體”的創始人宋徽宗趙佶,是宋朝的第八位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