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7章 獨特的風俗(6)(1 / 3)

坤寧宮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麵闊9間,進深3間,原來是正麵中間開門,有東西暖閣。在明代,坤寧宮是皇後的寢宮。李自成起義軍打進北京時,崇禎皇帝的皇後周氏就是在坤寧宮自縊身亡的。

清代按滿族的習俗把坤寧宮西端四間改造為薩滿教祭神的場所,每天早晚都有祭神活動。凡是大祭的日子和每月初一、十五,皇帝、皇後都親自祭神。每逢大的慶典和元旦,皇後還要在這裏舉行慶賀禮。東端二間是皇帝大婚的洞房,房內牆壁飾以紅漆,頂棚高懸雙喜宮燈。洞房有東西二門,西門裏和東門外的木影壁內外,都飾以金漆雙喜大字,有出門見喜之意。洞房西北角設龍鳳喜床,床鋪前掛的帳子和床鋪上放的被子,都是江南精工織繡,上麵各繡神態各異的100個童子,稱作“百子帳”和“百子被”,五彩繽紛,鮮豔奪目。清代,年幼登基的康熙、同治、光緒三位皇帝均在此成婚。

新中國的象征——天安門城樓

天安門位於北京城的中心,是明清皇城的正門,始建於明永樂十五年(1417年),原名“承天門”。寓有“承天啟運”和“受命於天”之意,喻示封建皇帝是“受命於天”的,替天行使權力,理應萬世為尊。

天安門城樓1457年7月,承天門被大火焚毀。8年後,明英宗命工部尚書白圭主持重建,白圭請建築匠師蒯祥出謀劃策,建成了現在這個樣子。

明末,承天門又被焚毀。清順治八年(1651年)又重新改建,改建後的建築稱“天安門”。這就是我們今天所看到的天安門城樓。

天安門原為皇帝頒發詔令之處,皇帝舉行大婚及出兵親征、祭祀天地等大典,均從正門通過。每年8月,皇帝號令有關官員對全國各省的死罪囚犯進行最後的判決,叫作“秋審”;霜降前,對北京刑部監獄裏判死刑的犯人進行審處,叫作“朝審”。“秋審”和“朝審”都在天安門舉行。此外,明清兩代皇帝親自主持各省舉人的考試,叫作“殿試”。殿試後兩天,皇帝在天安門召見考中前三名的舉人,即狀元、榜眼、探花,依次傳呼他們的姓名,這叫“金殿傳臚”。新中國成立時,在天安門舉行了開國大典,因此天安門也成了新中國的象征。

哥本哈根——皇家宮堡丹麥的明珠

15世紀初,哥本哈根成為丹麥首都。1588至1648年間,即著名的克裏斯欽四世統治時期,哥本哈根建造了許多漂亮的皇家建築。盡管經曆過許多火災,哥本哈根至今仍保留有大約700座古典建築,其中許多坐落在政府建築周圍及市內風景秀麗的地方。在這些眾多的古老建築中,首先應該提到的是三個宮堡:茹森堡宮、克隆堡宮和阿美琳堡宮。

丹麥國王的行宮——茹森堡宮

茹森堡宮是丹麥最著名的城堡之一,坐落在哥本哈根市北部的國王公園裏,其建築新穎別致、小巧玲瓏。茹森堡宮是一座伸出許多尖頂的紅色建築物,具有獨特的風格。17世紀時,這個宮堡剛剛修建起來,它的四周辟有皇家花園,作為丹麥國王夏季避暑的行宮,現在是皇家珍寶陳列館。

菲特烈四世是最後一個住在茹森堡宮的國王。在此之後,丹麥皇室再沒有將茹森堡宮作為居住行宮。自1740年之後,茹森堡宮一直被用做展示皇家珍品的珍寶館。宮內陳列著曆代國王的王冠、金銀首飾、珍貴的硬木家具和其他一些價值連城的珍寶。

茹森堡宮自建成後,內部雖幾經改造,外部始終都保持原有的麵貌。自1849年丹麥廢除君主專製製度之後,所有王宮都成為國有財產,唯有茹森堡宮例外。現在茹森堡宮以及宮內所展覽的珍寶仍歸王室所有。

《哈姆雷特》故事的發生地——克隆堡宮

克隆堡宮意為“皇冠之宮”,始建於1574年,1585年竣工。資金來自菲特烈二世對經過厄勒海峽船隻所征得的通行稅。此堡由荷蘭建克隆堡宮築師設計建造,宮殿用岩石砌成,褐色的銅屋頂,氣勢雄偉,巍峨壯觀,是北歐最精美的具有文藝複興時期建築風格的宮殿。莎士比亞的名劇《哈姆雷特》,就以克隆堡宮作為故事的發生地,這個宮堡也憑借《哈姆雷特》聞名於世。

克隆堡宮曆史上曾兩度被毀:第一次是在1629年,整個宮殿及宮內陳設全被焚為灰燼,唯一幸存的是宮內的教堂。宮殿直到1637年才被修複。在修複過程中,宮內的結構有所改變,使之具有巴洛克建築風格,宮外的屋頂由原來的圓形螺旋塔頂改為現在的尖塔頂。第二次是在“北歐七年戰爭”期間,瑞典人於1658年到1660年占領克隆堡宮,將宮內冼劫一空。現在宮內的陳設全是根據當時情況複製的。

到菲特烈四世時,他加強了克隆堡宮周圍的防禦工事,宮殿也不斷得到修複。

克隆堡宮還有一個“地下工事”設施。當時,從國王的臥室到地下工事有一條秘密暗道。遇有戰事,情況吃緊時,國王可以直接從臥室通過暗道來到地下工事,並由此逃遁他處。在地下工事裏有一座石雕像,名叫“霍爾格”,他身穿戎裝,撫劍坐睡。相傳他是海盜時期的一名勇士,曾為丹麥立下豐功偉績。後因丹麥無戰事,故撫劍而睡。他之所以坐睡,是為了使自己處於警戒狀態,一旦丹麥遭人入侵,他就立即起身執劍衛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