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答案:D。《檮杌閑評》又名《明珠緣》,是明末揭露宦官魏忠賢的小說。共分五卷五十回,卷首有總論一卷。作者不詳,據考證為明代人。此書刊刻年代當在清朝康熙、雍正年間。因為有真實曆史背景作襯,使小說顯得內容厚重,曆史感強,並有時效性、新聞性。所以有人將這一類小說稱為“時事小說”。
18.答案:B。《金瓶梅》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部由文人獨立創作的長篇小說,全書共100回。其版本有東吳弄珠客作序的《金瓶梅詞話》天啟年間刻的《原本金瓶梅》。《新刻繡像金瓶梅》即《金瓶梅》繡像本,又稱崇禎本。
19.答案:B。獨抒性靈,不拘格套”是明代袁宏道在《敘小修詩》中提出來的詩文革新主張,這種要求抒寫真情,反對模擬剽竊,力主創新求變的觀點成為公安派性靈說的理論核心。
20.答案:C。張岱(1597—1679)又名維城,字宗子,又字石公,號陶庵、天孫,別號蝶庵居士,晚號六休居士。寓居杭州。出生仕宦世家,少為富貴公子,精於茶藝鑒賞,愛繁華,好山水,曉音樂,戲曲,明亡後不仕,入山著書以終。張岱為明末清初文學家、史學家,其最擅長散文,著有《琅嬛文集》、《陶庵夢憶》、《西湖夢尋》、《三不朽圖讚》、《夜航船》等絕代文學名著。
21.答案:C。《讀杜心解》是由清代學者浦起龍對杜甫詩歌的解讀著作。全書共收入杜詩上百首,並對每首詩作了詳細的校注。
22.答案:C。陸遊通過詩句熱情謳歌北伐戰爭,處處“寄意恢複”失去的河山。因此,清人趙翼在《甌北詩話》中做了統計:在蜀中王炎幕下,“其詩之言恢複者十之五六;出蜀以後,猶十之三四。”
23.答案:C。筆記,是一種專門體裁的書籍,它起始於魏晉時期,經過唐宋時期的發展充實,到了明清時期,已經非常風靡興盛。但是,正式把筆記用於書名始於北宋宋祁,他有《筆記》三卷傳世。
24.答案:A。《世說新語》多記述一些帝王將相、社會名流的事跡。魯迅先生在《中國小說史略》中評價《世說新語》說:“記言則玄遠冷峻,記行則高簡瑰奇。”
25.答案:A。陳衍是清末同光體詩派的重要詩人和理論代表,他在詩論《石遺室詩話》中提出了“詩莫盛於三元”的觀點,所謂“三元”,即指唐代的上元開元、中元元和和宋代的下元元祐。
二、多選題
1.王維從中年以後日益消沉,在佛理和山水中尋求寄托。明代胡應麟稱王維五絕“卻入禪宗”,曾對王維的兩首詩做過如是評價:“讀之身世兩忘,萬念皆寂”,這兩首詩分別是。
A.《竹裏館》B.《鳥鳴澗》C.《山居秋暝》
D.《鹿柴》E.《辛夷塢》
2.《左傳》雖是曆史著作,但與《尚書》、《春秋》有所不同,它“情韻並美,文彩照耀”,是先秦時期最具文學色彩的曆史散文。其文學特點包括。
A.文學性的剪裁和曆史時間的故事情節化。
B.刻畫人物性格神形畢現,有立體感。
C.生動的場麵描寫和傳神的細節描寫。
D.擅長敘寫外交辭令,理富文美。
3.在中國古代,有學者專門把一些作家的作品收集起來,結集出版,有作家作品集、合集等多種,下麵幾種集子,屬於唐代編選。
A.《唐詩類選》B.《唐百家詩選》
C.《丹陽集》D.《翰林學士集》
E.《珠英學士集》
答案:
1.答案:B.E。明代詩論家胡應麟在《詩藪》中如是評價:“太白五言絕,自是天仙口語。右丞卻入禪宗,如‘人閑桂花落’(出自《鳥鳴澗》)雲雲,‘木末芙蓉花’(出自《辛夷塢》)雲雲,讀之身世兩忘,萬念皆寂,不謂聲律之中,有此妙詮!”
2.答案:A、B、C、D。《左傳》雖不是文學著作,但從廣義上看,仍可說是中國第一部大規模的敘事性作品。比較以前任何一種著作,它的敘事能力有驚人的發展。《左傳》對後世的《戰國策》、《史記》的寫作風格產生很大影響,形成文史結合的傳統。
3.答案:A、C、D、E。顧陶是唐會昌四年進士,他曾選唐詩一千二百三十二首,編為《唐詩類選》二十卷。《丹陽集》是盛唐時潤州籍詩人的詩歌總集,學者考證為開元年間所編。《翰林學士集》為初唐詩文選集殘本,僅存詩一卷,且卷無書名。《珠英學士集》五卷,係唐人崔融所編。
三、填空題
1.為了反駁江西詩派的“以文字為詩,以才學為詩,以議論為詩”,提出“興趣”之說的作家是。
2.明確提出將唐詩劃分為初、盛、中、晚四期的作品是。
3.“從來好事天生儉,自古瓜兒苦後甜。你娘催逼緊拘鉗,甚是嚴,越間阻越情鍁。真可謂一天不見妹妹心惶惑啊!”這句散曲出自。
4.明代著名評論家王世貞有言曰:“談理不如《三百篇》,而微詞婉旨,碎足並駕,是千古五言之祖。”這句話中所指的“五言之祖”是指。
5.張衡不僅是我國東漢時期著名的天文學家,他還是一位著名的文學家、詩人。其中,張衡詩作《四愁詩》最早錄載於。
6.我國最早的文人詞總集是。
7.被梁啟超稱為“詩界革命”的一麵旗幟的詩人是。
答案:
1.答案:嚴羽。嚴羽《滄浪詩話》的最大特色,就是“以禪喻詩”,即妙悟!“妙悟說”的提出主要是針對北宋以來詩歌尚理,違背了詩歌創作的藝術規律的創作理論。嚴羽為了反駁江西詩派的“以文字為詩,以才學為詩,以議論為詩”,遂提出了“興趣”說。
2.答案:《唐詩品彙》。明代高棅《唐詩品彙》將唐詩明確劃分為初、盛、中、晚四個時期,並對分期時限、發展狀況和代表作家作了概括說明。後人研究唐詩分期,大致都讚同和采用高棅的四分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