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獨抒性靈,不拘格套,非從自己胸臆中流出,不肯下筆。”提出這一文學主張的是。
A.徐渭B.袁宏道C.湯顯祖D.李贄
20.明代晚期小品代表作《陶庵夢憶》、《西湖夢尋》二書的作者是。
A.王思任B.張溥C.張岱D.鍾惺
21.關於杜詩,後人多有評說。其中《讀杜心解》的編者是。
A.仇兆鼇B.楊倫C.浦起龍D.錢謙益
22.清代是封建社會末期,文人思想受到束縛,一些學者不得不以研究古人作品為主,很少自己創作。其中,清代著名文論家趙翼在研究宋代作家後,評價其作品“言恢複者十之五六”的作家是。
A.範成大B.辛棄疾C.陸遊D.陳亮
23.筆記是中國古代記錄史學的一種文體。意思是隨筆記錄之言,屬於野史類的史學體裁。最先使用“筆記”這一名稱的作家是。
A.蘇軾B.陸遊C.宋祁D.嚴羽
24.《中國小說史略》是魯迅先生在文學批評領域的重要作品,其中“記言則玄遠冷峻,記行則高簡瑰奇”所評價的作品是。
A.《世說新語》B.《水經注》
C.《韓非子》D.《五柳先生傳》
25.晚清陳衍提出“詩莫盛於三元”,他認為這是中國詩歌史上最為昌盛的三個時期。該觀點出自。
A.《石遺室詩話》B.《竹坡詩話》
C.《夷白齋詩話》D.《歲寒堂詩話》
答案:
1.答案:B。《蒹葭》寫懷人不得之情、淒迷哀慕之感,令人嗟歎不已。《湘夫人》中寫湘君待湘夫人而不至的懷戀怨慕之情,同樣淒豔哀惻,令人感慨。兩詩在主題傾向與意境的勾畫、渲染上頗有一致之處。
2.答案:B。“賦、比興”是《詩經》中常用的藝術手法。以上詩句除了B選項采用比興手法之外,其他選項均采用賦的手法。
3.答案:A。上官儀,字遊韶,唐朝著名諫官。他遊情釋典,尤精《三論》,兼涉獵經史,工於文辭。《筆劄華梁》二卷即為其所撰,其關於詩歌對偶的論述即出自該書,該書於南宋前散佚,後人經過考證方知。
4.答案:B。“沈宋”,是初唐宮廷詩人沈佺期、宋之問的合稱。“沈宋體”,是指內容多奉和應製、侍從遊宴,形式對仗工整、平仄諧調、辭采精麗的五七言律詩。《新唐書宋之問傳》中評價其為:“及之問、佺期,又加靡麗,回忌聲病,約句準篇,如錦繡成文,學者宗之,號為‘沈宋’。”
5.答案:A。陳子昂以革除詩壇的綺豔浮靡之風為目標,力圖廓清宮廷詩程式及其承沿的齊梁餘風。他倡導“漢魏風骨”,批評“齊梁間詩,彩麗競繁,而興寄都絕”,開初唐詩歌之新風。
6.答案:B。這兩句詩出自唐代詩人司空曙《雲陽館與韓紳宿別》。司空曙,唐代詩人,由於生活在大曆年間,因此有“大曆十才子”之一的稱謂。詩人在此詩中,通過這兩句詩,來抒發對老友的戀戀不舍之情。全詩句式工整,淡淡道來,卻是情深意長。
7.答案:C。唐詩人鄧穀有詩曰《和知己秋日傷懷》,其詩中有“流水歌聲共不回,去年天氣舊池台”二句。晏殊在《浣溪沙》中所引典故即出自此處。
8.答案:D。宋代詞人嚴羽在其《滄浪詩話·詩評》中雲:“李杜二公正不當優劣,太白有一二妙處子美不能道;子美有一二妙處太白不能作;子美不能為太白之飄逸;太白不能為子美之沉鬱……論詩以李杜為準,挾天子以令諸侯也。”
9.答案:C。吳文英,號夢窗,是南宋後期一位獨具風格的著名詞人。吳文英注重詞的格律形式,作詞講究協律入樂,要求語言的典雅含蓄。所以南宋詞人張炎在《詞源》中說道:“吳夢窗詞,如七寶樓台,炫人眼目,拆碎下來,不成片斷。”
10.答案:A。詞話自宋以來,曆來被後世文人所鍾愛。最早的詞話,是宋代元豐年間楊繪的《古今詞話》。
11.答案:D。所謂“領字”,其實是“虛字”的一種,在單字用法上最為明確,因為單字不成一個概念,它的作用隻是領起下文。此處所選是薑夔《揚州慢》上闋,其中“漸”字領“漸黃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二句。
12.答案:D。詞的種類詞根據樂調,有長短不同的篇章,一般分為小令、中調、長調三類。另外,按照每一首詞的分段情況,還有所謂單調、雙調、三疊、四疊的不同。周邦彥《蘭陵王》(柳陰直)是一首送別詞,共130個字,分三片,又稱三疊。
13.答案:C。黃庭堅出於蘇軾門下,與張耒、秦觀、晁補並稱“蘇門四學士”,後與蘇軾齊名,世稱“蘇黃”。其詩講究修辭造句,追求奇拗硬澀,提倡“無一字無來處”,有“脫胎換骨,點鐵成金”之論,開創江西詩派,在宋代影響頗大。
14.答案:D。這兩句詩出自韓愈《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韓愈左遷嶺南道潮陽郡,有司以罪人不得拘留京師為由,迫使其立即遣走,事出倉促,家室不及跟隨,當行至藍田縣嶢關附近時,與趕到的侄孫韓湘相聚,詩人喜出望外,於是寫下這篇慷慨之作。由於這次獲罪貶謫,不知何日能得赦免,歸期難測,所以叮囑“韓湘好收吾骨瘴江邊”。
15.答案:A。吳江派是明代戲曲文學流派。其領袖人物是吳江人沈璟。沈璟戲劇理論的主要內容是要求作曲要“合律依腔”,語言“僻好本色”。他編纂《南九宮十三調曲譜》,厘定曲譜、規定句法,注明了字句的音韻平仄,給戲曲家指出規範。
16.答案:C。尚仲賢《柳毅傳書》和李好古《張生煮海》,是元雜劇神話題材的典範,後世所稱神話劇雙璧。這兩部作品都寫人神戀愛,都表現書生龍女的愛情,都以龍女為主唱,都在著意刻畫龍女的情態,比參對讀,能給人以不少意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