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吉思汗陵園位於鄂爾多斯高原的中部,東南距伊金霍洛旗政府所在地15千米。這座宏偉的陵園,坐落在綠蔭掩映的叢林之中,占地5萬多平方米,主體建築是三座相連的蒙古包式的大殿,共分正殿、寢宮、東殿、西殿、東廊和西廊等部分。它建築在髙台基上,台基的殿門前砌有階梯,其餘部分圍以欄杆。整個陵園,雍容大方,巍峨聳立,分外壯觀。成吉思汗陵
陵園中最為引人注目的是宏偉壯觀的正殿,高達28米,平麵為八角形,門向南開,上設重槍,用藍色琉璃瓦覆蓋,上承蒙古包式的穹廬頂,用黃藍兩色的琉璃瓦砌出祥雲圖案,頂尖安裝寶珠狀的琉璃球,襯以朱門白壁,色彩絢麗奪目。用蒙、漢文組成的“成吉思汗陵”五個金色大字豎匾高懸在八角飛槍之下,遠遠望去格外莊嚴肅穆。殿內中央是一尊5米髙的成吉思汗塑像。他身著盔甲、戰袍,腰懸寶劍,看上去威風凜凜。殿內四壁,雕飾山、水、草、畜和草原風光。進入大殿就像遨遊在廣闊的內蒙古草原之中。正殿是祭祀活動的中心,奉獻禮品,頂禮參拜,都在這裏舉行。
正殿後為寢宮,其中黃色綢緞包圍的蒙古包內供奉著靈柩。正中央蒙古包內有三個靈包,正中是成吉思汗與夫人孛兒帖,東側為二夫人呼倫。兩側的蒙古包內供奉著成吉思汗兩個胞弟夫婦的靈柩。蒙古包前還豎立著三個象征戰神的長矛,陳列著相傳是成吉思汗生前使用過的馬鞍、寶劍等物。
東西兩殿的形狀和正殿相似,但比正殿略低,高約22米,隻有―層屋簷,殿頂的裝飾也與正殿相同。正殿的兩側有東西過廳與它們相連,過廳中有成吉思汗生平事跡壁畫,絢麗多姿,內容豐富。
東殿安放著成吉思汗的第四子托雷和夫人的靈柩。托雷是成吉思汗最小的兒子,按蒙古的習俗,應由他繼承父親遺產。他生前常在父親身邊,深得寵愛。自窩闊台、貴由之後,蒙古族的皇帝都是托雷的子孫,他們當然把托雷擺在顯著的位置。因此把托雷的靈柩放在這裏。
西殿是殿廳,展覽成吉思汗當年用過的遺物,有“蘇魯錠”、寶劍等軍事用品。想當年,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就是憑著馬、矛、劍、弓馳騁沙場,征服各路強敵的。
凡是來成吉思汗陵參觀的人,無不對這位偉大英雄產生深深的崇敬之情,無不為他所創造的光輝業績而歎服!
成吉思汗,名鐵木真,當時,草原上幾十個部落和民族,連年混戰,互相掠奪,殺戮,廣大人民陷入極端痛苦之中。鐵木真從十幾歲時就參加了征戰。他在戰爭中機智勇猛,才華出眾,經過16年之久的征伐,消滅了世仇塔塔兒部,最後平服了敵對分散的各個部落和民族,完成了整個蒙古草原的統一大業。1206年,蒙古各部在斡難河畔召開了由各貴族首領參加的庫裏勒台大會,會上一致推舉他為全蒙古的大汗,號稱成吉思汗,並宣布建立了統一的蒙古大汗國家。從而結束了蒙古草原長期動蕩混亂的局麵。而後,成吉思汗繼續向外擴張,攻打金國,西征中亞,所向披靡,震驚世界。1227年3月12日,成吉思汗在攻取西夏時,病逝在六盤山的清水縣西江(今寧夏靈武縣境內),終年66歲。
成吉思汗在臨終前,對後事作了安排,他把兒子們召集到大帳中來,對他們說我的病勢沉重,眼看無法醫治了。實在說,你們當中需要有人保衛國威和帝位,支持這根基堅實的寶座。如果我的兒子個個都想當大汗,不肯相互謙讓,豈不變成了我常講的故事中的那條多頭蛇!”成吉思汗經常對他的兒子們講這樣一個故事:在一個寒冷的夜晚,有一條多頭蛇想爬進洞裏禦寒,可是這條蛇的每一個頭都爭著要首先鑽進洞裏,哪個也不肯落在後頭,結果這條多頭蛇就凍死在洞外。而另外一條隻有一個頭的蛇卻順利地爬進洞裏。成吉思汗當眾宣布,讓雄才大略、足智多謀的窩闊台當他的繼承人。窩闊台的弟兄們遵照成吉思汗的要求,又立下了由窩闊台繼承大汗的文書。
成吉思汗囑咐,他死後要秘不發喪,免得西夏乘機反撲。成吉思汗死後,遵照他的遺囑,諸將嚴格保守秘密。直到西夏歸降後,他們才“奉靈柩歸蒙古,不欲汗之死訊為人所知”。“護靈柩之士卒在長途中,遇人盡殺之”。蒙古將士護送成吉思汗遺體,從六盤山北上,穿山越嶺,長途跋涉,到達蒙古草原,安葬了成吉思汗。
關於成吉思汗的遺體歸葬何處,曆來說法不一。一種說法是葬於諸山之一山中,另一種說法是葬在“起輦穀”,還有一說是葬在阿勒台山中。上述各說法的葬地之地理位置,均在今烏蘭巴托附近。也就是說,成吉思汗的真正葬地應在烏蘭巴托附近的一個山穀中,這裏也是成吉思汗早年居住的地方。至於下葬的具體地點,由於成吉思汗的歸葬采用當時蒙古貴族中流行的秘葬,由本人生前選定歸葬地點,葬後地表不留任何標誌和紀念物,因此至今尚未找到其具體葬地。據載,成吉思汗下葬時,參加葬禮的隻限於諸宗王、公主少數幾個人,遺體連同祭品一齊埋入墓穴,然後用土填平,地表未留任何痕跡,若幹年後,參加送葬的人一死,便無人知曉成吉思汗葬地的確切位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