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十五章 呼倫貝爾草原風光(1 / 3)

美麗富饒的呼倫貝爾大草原,恰似一幅色彩斑斕的織錦,展現在北國大地上。蔥鬱蒼翠的森林,氣勢磅礴的山嶺,綠草如茵的原野,明鏡一般的湖泊,銀光閃閃的河流,無處不給人以美的享受。

呼倫貝爾草原麵積83700多平方千米,這裏土壤肥沃,牧草茂盛,水源豐富,牛羊成群,自古以來就是我國北方遊牧民族世代生活的樂園,也是內蒙古一個最大的牧區。

呼倫貝爾草原還是我國北方遊牧民族曆史的搖籃。我國曆史上許多遊牧民族,如鮮卑人、契丹人、女真人、蒙古人都曾在這個搖籃裏成長,在這裏度過他們的繈褓歲月,青春時代。如今這裏還留有它們的曆史遺跡和美麗的傳說。

早在遙遠的原始社會,北方遊牧民族的祖先就已生息、繁衍在這塊土肥水美的土地上。在克魯倫河、海拉爾河、毛蓋河流域及呼倫湖、貝爾池、查幹諾爾湖畔,都遺留著他們活動的痕跡。他們用白色的瑪瑙,血紅色的燧石等製成石刀、石斧等各式各樣的生產工具。他們還燒製了各種形狀的陶器,作為煮飯、盛水的用具。在遊牧狩獵和經營畜牧業的生產和生活中,他們以辛勤的汗水,澆灌了這盛開在祖國北疆的絢麗花朵。

據史書記載,活躍於呼倫貝爾草原最早的民族是東胡,後來東胡分裂為烏桓和鮮卑。鮮卑人最早的遊牧地是鮮卑山。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在呼倫湖北部的紮賚諾爾木圖拉雅河畔發現了大片的鮮卑墓群及其出土文物,可以證實早在兩漢時期鮮卑人就遊牧於呼倫貝爾西部一帶的草原上鮮卑人的生活習俗與烏桓人相同,都是“俗善騎射,打獵禽獸為事,隨水草放牧,居無常處。”鮮卑人在呼倫貝爾生活過很長一段時間,大約在東漢末年才遷移到今天的內蒙古陰山一帶,占領了“匈奴故地”,代替匈奴成為蒙古地區的支配民族,後來進入黃河流域建立北魏王朝。

後來的契丹人,也在呼倫貝爾草原長期生活過,在呼倫湖南口曾經發現有遼代成堆的陶片,大概是契丹人燒製陶器的窯址。在紮賚諾爾鮮卑人墓群附近,還發現了契丹人的古城遺址。後來,契丹人強盛起來,向內蒙的中、西部發展,並建立了顯赫一時的遼王朝。

女真人也曾在呼倫貝爾草原稱雄一時,並留下許多古城遺跡和兩條作為軍事防禦的界壕,後來也進入黃河流域使金王朝迅速強大起來。

蒙古族也最早發祥於呼倫貝爾草原,在這裏度過了它的繈褓時期。7世紀前,蒙古部落是室韋族中的一個部落,稱為“蒙兀室韋”。蒙古部落原籍在呼倫貝爾的額爾古納河,後來遊牧於斡難河、克魯倫河,從肯特山發展到黑龍江全域。

蒙古族在呼倫貝爾草原繁衍生息,利用這裏土肥草茂,水源豐富的優越自然條件,逐漸壯大強盛起來。據傳說,在成吉思汗出生前的2000年以前,蒙古族在與突厥等部落的戰爭中,遭到慘敗,整個民族隻剩下兩男兩女。4人逃到了額爾古坤,他們在那裏進行狩獵和牧畜生產,隨著歲月的流逝,人丁大增,以至後來那裏再也容納不下這麼多的人口,隻好謀求出山,尋找更廣闊的地域。他們要用鐵水衝開一條路來,就積木為薪,殺了70多頭大牲畜,剝下皮張,做成風箱,在火堆旁鼓風助燃,熊熊的烈火融化了鐵礦石,鐵水洶湧奔流,衝開一條大道,蒙古民族從這條大道出山,沿著額爾古納河進入了一望無際的呼倫貝爾草原。後來,一代天驕成吉思汗,以草原的豐富資源為基礎,發展畜牧業生產,勢力不斷壯大,並逐步統一了蒙古草原上的各個部落,開創了震撼世界的偉大事業。呼倫貝爾得名於草原上的兩個湖泊的名字,即呼倫湖和貝爾湖。它們源於一個美麗的傳說。相傳在很久以前,草原上有一對情侶,姑娘叫呼倫,小夥子叫貝爾。一天,草原上的妖魔搶走了呼倫姑娘,吸幹草原上的水,使牧草枯黃,牲畜紛紛倒斃。為了救290草原,救呼倫,貝爾夜以繼日,長途跋涉,尋找妖魔。由於勞累,使他昏倒在地。幻覺中,他看到了呼倫被妖術變成了一條阿日愣花在風沙中受煎熬。貝爾醒後,趕緊前去,用水澆灌,天長日久,終於使呼倫恢複了人身,妖魔不肯罷休,複又搶走了呼倫。為了救草原,呼倫設計取下妖魔頭上的神珠吞下,變成了湖水,用水降服了妖魔,使草原免遭了一場劫難。同時貝爾也殺死了眾小妖。貝爾在湖邊找啊找,千呼萬喚,怎麼也找不到心愛的呼倫姑娘,他悲痛欲絕,縱身跳人湖中。頓時,山崩地裂,草原上形成兩個美麗的湖泊,呼倫湖和貝爾湖,烏爾遜河把兩湖緊緊地連接在一起。草原上的人們為了永遠懷念這對勇敢的年輕人,就把這片草原取名為呼倫貝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