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本是道,道即是心……?”蕭洪聽了心中疑惑,“這十六個字,我還是第一次聽說……”
“嗯……”高正點頭說,“這樣的說法,與你平時的印象,恐怕是有不小的差別……”
“是,我從未想過,對於‘道’,還有這樣的解釋……”蕭洪思索道。
“那你不妨說說,你所理解的‘道’,又是什麼……”
蕭洪回答說:“那《道德經》中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這個‘道’,就是宇宙之初的‘虛無’;而這個宇宙之初的‘虛無’,就是一種‘無形無象,寂兮寥兮’的狀態……”
蕭洪停頓一下,指了指那部《老子八十一化圖》,說道:“就像這部經書中所說,老子是‘道’的化身,而‘太上老君生無始,起乎無因,為萬物之先,元氣之祖’……還有,有所謂‘大道無形’的說法,這也就是說,‘道’,是無法用形象來表示的,它隻是一種‘無形無象,寂兮寥兮’的‘虛無’的狀態……”
蕭洪說完這些之後,又想了想,覺得自己是在重複表達同一個觀點,於是便總結道:“其實我所知道的,也很簡單,這‘道’的本義,就是‘虛無’……”
“嗯,說得不錯,‘道’的本義,確實就是‘虛無’……”高正方丈聽了連連點頭。
蕭洪聽了更是不解:“可是方丈您為何又說,‘心本是道,道即是心’?”
“這也正是我今天要給你講述的道理……”方丈微笑道,“你且聽我慢慢道來……”
高正方丈告訴蕭洪:“你把這個‘道’,理解成宇宙之初的‘虛無’,那當然是正確的……
“不錯,你所看到的宇宙萬物,都是經過‘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的過程,由‘道’化生而來……所以,你也可以將這個‘無形無象,寂兮寥兮’的‘道’,看作宇宙的本原……
“當你向外看,看向這個宇宙,這樣的理解,自然沒有問題;可是,當你向內看,看向你的內心,你有沒有想過,你應該如何理解你的‘心’,如何理解‘道’之本義?
“我說的‘向內看’、‘看向內心’,其實就是我們平時所說的‘內觀’之法……譬如一朵花,它可以被看到,但它不能看它自己;譬如天上的飛鳥,它可以看其他東西,但是它沒有辦法看它自己的內心……
“那麼,當你看向自己的內心,你會看到什麼?當你在你的內心,看到那些紛紛擾擾的東西,你有沒有想過,它們從何而來?……其實,它們也是由‘無形無象,寂兮寥兮’的‘道’化生而來,也就是說,對於你內心的一切,它的本質,其實也是‘虛無’……
“你若能在‘內觀’之時,體悟到這種‘虛無’,那自然也就是體悟了‘道’……”
蕭洪再一次想起,何慶山曾為自己講解過“道中之道”,說那是“一念不生,萬物俱寂”;而何慶山當時提出的疑問,蕭洪直到現在,也還沒有找到答案。
何慶山說,當我們去體悟“道”之“虛無”時,是要以自己的“心念”去體悟——既然有此“心念”,如何能夠做到“一念不生”?可若真的做到了“一念不生”,連這“心念”都已不再存在,又是誰在體悟“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