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美國好萊塢:世界娛樂中心
好萊塢(Hollywood),位於美國加利福尼亞州洛杉磯市的西北郊區。原為一僻靜村莊,因具備拍攝電影外景的各種條件,1908年後美國各地的製片商陸續向此處集中,遂逐漸形成美國電影製片業中心。好萊塢誕生了美國八大影片公司,雲集了大批世界各地頂級的導演、編劇、明星、特技人員。因此,習慣上把“好萊塢”作為“美國電影業”的同義語。
好萊塢電影商業模式是:類型化的產品、精確的市場調研、嚴密的前期策劃、精致的中期生產、獨特的整合營銷傳播、全麵的後期營銷和相關商品開發。產品尚未進廠製作,這個力量無比的商業機器就開始轉動,通過整合營銷傳播,滾出一部部能在世界同步上映的影片,圍繞電影品牌的經營,又通過“發行窗口”(Window)策略和相關商品開發,從電視和家庭影院、從玩具到DVD、錄像帶,最終創造天文數字般的產業蛋糕。
好萊塢產業鏈運營模式是:第一,打造精品;第二,廣泛的放映、演出;第三,做成相關禮品;第四,開發遊戲軟件;第五,拓展遊樂園;第六,製成DVD或錄像帶;第七,有償轉讓形象專利。用一句話來概括就是:一個口子投錢,多個口子產出,就像吹奏一支優美的長笛。比如,《珍珠港》的投資回報模式:一是發行收入1.4億美元;二是放映收入1.6億美元;三是相關禮品開發0.2億美元;四是形象專利產品轉讓0.5億美元;五是音像製作0.8億美元;六是玩具軟件0.3億美元;七是旅遊收入0.7億美元。以上還沒有把二級市場和三級市場計算在內。
自20世紀20年代起,好萊塢電影就成為世界影壇霸主。統計數字表明,美國每年影院發行影片約450部至500部,電影產業年產值約在400億美元以上,占目前世界電影市場份額的92.3%。2007年,美國生產影片590部,國內票房收入96.3億美元,國際票房收入267.2億美元,電影及相關行業從業人員36萬人。由於美國電影作品的版權保護期不斷延長,在保護期限內可不斷創造收益。加上其不斷開發電影產品,其產業鏈延伸至圖書、服裝、玩具、音像製品、廣告、電視、網絡及主題公園等領域。10年前,美國電影版權產業的綜合收益已超過700億美元;目前達到了1000億美元左右的規模,占美國GDP的比重接近1%。電影作品的出口創收,甚至超過航空、汽車等行業。
好萊塢電影將美國式的時尚風格、意識形態價值、文化理念、營銷模式傳播到世界各地,對世界各國電影市場都產生了不同程度的影響。
二、印度寶萊塢:民族電影工業成功模式
1.發達的印度電影工業
印度是世界第一大電影生產國。從1913年第一部印度故事片誕生至今,曆經90餘年的發展,印度電影業已形成了一個年產1200部影片,年營業額約500億盧比(12億美元),擁有近200萬工作人員的龐大行業。這1200部影片中,800部是故事片,400部是譯製片、電視片、商業廣告片。故事片數量約相當於我國電影故事片年產量的8倍,好萊塢的3倍。
寶萊塢電影城位於孟買西郊一個山穀中,占地1600多公頃。這裏地形複雜,景致多變,既有高山湖泊,林木草地,又有小溪花園,風景迷人。攝影棚十分寬大,設備齊全,先進的空調等裝置一應俱全,棚內能變幻出一年四季各種自然景象。寶萊塢作為印度電影工業的代表不但成功地躲過了好萊塢電影的全球化風暴,還逼得好萊塢放下身架,老老實實地來寶萊塢拜師學藝。
第一,印度經濟的快速發展造就了龐大數量的中產階級群體,對電影等娛樂方式有強烈的追求,使其電影市場呈現巨大的需求。雖然現在已有影院1.1萬家,據說還得增加1.5萬家新影院,才能滿足全國各地觀眾的需求。電影院通常被分為A、B和C三類。A代表城市,B代表市鎮,C代表鄉村。電影院收費非常便宜,A類電影院通常不超過40盧比(約1美元),C類電影院一般不超過10盧比(約25美分)。印度每年看電影的人次也是全球最多的,每天平均都有近2000萬人次的觀眾走進電影院。僅2006年的票房收入就達到21億美元,預計到2011年票房收入會達到44億美元。
第二,寶萊塢影片具有獨特的民族性、大眾性拍攝套路。印度電影導演Sehdev Kumar Gupta曾說過,“印度電影既是夜總會又是神廟,既是馬戲團又是音樂廳、比薩餅和詩歌研討會”。寶萊塢影片以普通大眾為對象,內容和情節經常包括追求忠貞的愛情和不畏強權等,把浪漫、喜劇、情節等融入一體,體現老百姓的心聲。寶萊塢影片製作按多年以來賣座率較高的影片戲路拍攝,即一部影片有1個明星,3個舞蹈加6首歌曲。城市和鄉村也許有不同的口味,同一部電影也會帶來不同的收入,但有些因素是絕大多數電影所不可缺少的,比如:每部電影不能少於5首歌;即使嚴肅電影也不可沒有喜劇場麵;懸念、感情糾葛、打鬥、美麗的女演員更是不可少。其載歌載舞的場景很能調動觀眾的情緒,有些觀眾在觀影時,甚至情不自禁地從座位上站起來吟唱和起舞。